掩耳盜鈴教案匯總9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掩耳盜鈴教案9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掩耳盜鈴教案 篇1一、教學設計學科名稱
寓言二則
二、所在班級情況,學生特點分析
本班共有學生65人,其中男生37人,女生28人。學生學習積極性比較高,學習習慣比較好,基礎扎實,大多數學生愛讀書,作文水平提高比較快,但學生兩極分化比較嚴重,學困生比較多,給老師的教學帶來一定難度。
三、教學內容分析
由虛構淺顯的小故事來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的文學作品,經常帶有諷刺或勸戒的性質。課文包括兩則寓言,每則寓言的題目都是一個成語,所以也是兩個成語故事。
《掩耳盜鈴》這則寓言,講一個人掩著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門鈴鐺。寓言先說那人知道手碰鈴鐺會發出聲音,別人就能發覺,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辦法;最后寫他掩著自己的耳朵去偷鈴鐺,馬上被人發現了。這則寓言告訴我們:做了壞事,想叫別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聰明的結果是自己害自己。人們常用“掩耳盜鈴”來比喻蠢人自己欺騙自己的行為。
《濫竽充數》講的是戰國時候,南郭先生不會吹竽卻混在樂隊里充數,后來混不下去了,只好偷偷溜走。這則寓言諷刺了那些沒有真才實學,混在行家里充數,蒙混度日的人。寓言告訴我們:做人要老老實實,要有真才實學才行。
四、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生字新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學習課文,了解課文內容,體會故事所蘊涵的道理理。
4、引導學生針對這兩種現象發表看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五、教學重、難點分析
1、學習課文,了解課文內容,體會故事所蘊涵的道理。
2、引導學生針對這兩種現象發表看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六、教學課時
兩課時
七、教學過程
第 一課時
一、出示插圖,引導看圖。
師:圖上畫的有哪些人?他們在哪兒干什么?
生:圖上畫了兩個人。
生:他們在一個大門口。
生:有一個人左手捂著自己的耳朵,右手伸手摸一個鈴鐺。
生:不對,老師,不是伸手去摸,他是想偷去。
師:對,那個人正捂著自己的耳朵去偷別人的鈴鐺,這是怎么回事呢?讓我們今天來學習寓言《掩耳盜鈴》。
二、板題讀題,釋題。
掩耳盜鈴:捂著自己的耳朵去偷別人的鈴鐺。
寓言:含有一定道理的小故事。
三、自由讀文。
要求:
1、自學課文生字詞。
2、找出點明故事結果的語句讀一讀。
四、檢查自學情況。
1、檢查字詞。
2、指名逐節讀文,正音。
3、指明讀點明故事結果的語句。
“沒想到手剛碰到鈴鐺,他就被人發覺了。”
五、閱讀課文,由結果和課后第三題為中心展開討論學習。
討論:(1)為什么他剛碰到鈴鐺,就被人發覺了呢?
(2)他在偷鈴鐺之前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對嗎?為什么?
生:因為鈴鐺是有人碰它,它就會響的,古時代這樣的鈴鐺就是用來做門鈴用的。
生:他只捂了自己的耳朵,并沒捂住別人的耳朵,別人當然聽的見。
生:這個人真傻,他明明知道鈴鐺一碰就會響起來,他還想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他以為別人都聽不到,這騙誰呀?只能騙自己。
生:他的想法真是大錯特錯了。因為他只捂住自己的耳朵,別人不可能聽不見的。
……
六、聯系實際討論,明白寓言的道理。
1、 討論:這個故事可笑在哪里?
學生小組討論。
師:對,這個人明知有這樣的結果還去做,真是自己騙自己,他被抓呀,活該!同學們,我們能做這樣的事嗎?
2、 引導學生明白寓意。
師:從這個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啟發?
引導學生在明白寓意的基礎上,展開批評與自我批評,進一步升華所學的道理:掩耳盜鈴是一自欺欺人的傻事,千萬別這樣做。
第二課時
一、動畫引入,揭示課題
1、師:課前,老師先請大家一起來欣賞一段動畫片,看完后請你有簡單的話來說說這個故事的主要內容。(播放動畫片《濫竽充數》)
2、學生反饋
師:這個故事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寓言《濫竽充數》。讓我們一起來讀讀這個成語。(課件:濫竽充數)
3、師:結合剛才我們看的動畫片,說說你理解了這個成語中的哪幾個字?哪些字在理解上有難點?(課件:點擊后顯示)
竽:簧管樂器。
充數:湊數。
師:“濫”字有難點,請同學們快速查字典,并據詞定義。(點擊顯示 濫:與真實不符,引申為蒙混。)
師:你能連起來說說整個詞語的意思嗎?
二、初讀課文,初知大意
1、師:接下來,就讓我們回到課本中,請同學們快速朗讀課文,找到文中能解釋這個成語的句子。
2、學生反饋
師:你同意他的意見嗎?讓我們一起來讀讀這個句子。
(不同意:說說你的意見,再請同學們讀讀課題,再讀讀這兩個句子,比較一下,到底哪一個句子更能解釋這個詞語 。)
課件出示句子:每次吹竽,他也鼓著腮幫捂著竽眼兒,裝腔作勢,混在隊里充數。
3、師:我們來一起讀讀這個句子,什么叫“裝腔作勢”?
從句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在裝腔作勢?
學生反饋教師板書:簡筆畫“裝腔作勢”
師:這就叫裝腔作勢。(點擊:裝腔作勢)請同桌之間學著南郭先生的樣子互相做做這個動作,然后再讀給同桌聽一聽。
師:誰愿意上來扮演南郭先生,做做裝腔作勢的樣子,大家給他們配上朗讀。(4-5名學生上臺表演,其他同學讀這個句子)
師:這會老師要當一回齊湣王,聽聽個別朗讀,誰來試試?
(2-3名學生)
師:請你再讀讀這個句子,你還有什么特別的體會?
生反饋:“也”說明南郭先生是學著其他吹竽人的樣子在裝腔作勢的是啊!(點擊:也)(請你讀讀,我們一起來試試。)
“混”說明他裝腔作勢非常象,才能蒙混過關的。南郭先生就是這樣裝腔作勢,濫竽充數,蒙混過關的。(點擊:混)(請你讀讀,我們一起來試試。)
師:讓我們一起讀讀這個句子,注意帶點的詞。
三、閱讀填表,理解寓意
1、引導閱讀,合作填表。
師:同學們都知道每一則短小的寓言故事背 ……此處隱藏8367個字…………”造句。
3,把“掩耳盜鈴”這則寓言講給家長聽。
4.背誦《掩耳盜鈴》這則寓言。
掩耳盜鈴教案 篇9活動目標
1.閱讀圖書《掩耳盜鈴》,感知成語故事的內容。
2.仔細觀察圖片,發現圖畫中的細節,理解成語故事的含義。
3.通過專注的閱讀和積極的討論,知道故事主人翁行為的愚蠢可笑。
活動準備
幼兒入手一本圖書,與圖書內容相同的幻燈片一套,銅鑼一面。
活動過程
一、看幻燈閱讀圖書第2~3頁。
1.教師:請小朋友仔細地看圖,看過后想想有什么問題或者疑問。
2.幼兒自由地說出自己的想法或者問題。
(看幻燈集體閱讀圖書第2~3頁,引發討論,激發閱讀興趣。)
二、師生共同看幻燈閱讀圖書第2頁至第8頁,引發第二次猜測、討論
1.教師閱讀圖書第2~3頁,讓幼兒知道畫面的內容。
2.師生共同閱讀第4~5頁。教師:小偷看見了什么?大鐘漂亮嗎?上面的圖案怎么樣?小偷想怎樣?
(觀察畫面上鐘的圖案并用適當的語言表達,豐富詞匯:圖案精美。)
3.閱讀第6~7頁,提問:小偷在干嘛?他將鐘推動了嗎?小偷是什么樣的表情和動作,誰來學一學?
(學一學動作和表情,體會一下小偷想得到大鐘的迫切心情,為后面想辦法搬走大鐘的想象做鋪墊。)
教師:這兩個點是什么?(小偷頭上的汗珠)
(這是一個細節的觀察,更加明確小偷想偷大鐘的意圖,另一方面是一個暗示,暗示孩子從圖畫的細節中會有新的發現。)
教師:這只鐘怎么樣?
(學習詞匯:又大又重)
4.教師:這只鐘又大又重,小偷可能會用什么方法把它搬回家?請小朋友猜一猜。
5.引導幼兒觀察圖書第8頁的四幅小圖,了解小偷的想法。
提問:小偷究竟想了哪些辦法呢?
6.教師:小偷想了這么多辦法,那他究竟會用什么方法把鐘搬回家呢?他能如愿所償嗎?請小朋友接著把書看完。
三、幼兒自由閱讀圖書(從第9頁至結束),共同討論對圖書內容的感知
1、幼兒自由閱讀圖書。
(讓幼兒帶著問題,帶著從書中尋找答案的動機閱讀,這樣的自主閱讀才是有效的。)
2.師生共同看幻燈,觀察了解圖書第9頁至結束的內容。
教師:小偷用了什么辦法呢?最后有沒有如愿所償呢?我們一起接著來看大屏幕。
看到10~11頁,配班教師敲鑼。(敲響鑼,讓幼兒感受鐘聲的巨響,體會小偷的做賊心虛。)
12~13頁:教師:從哪里看出小偷嚇了一大跳?他慌忙怎樣做?
14~15頁:教師:鐘聲被捂住了嗎?這是什么意思?小偷他做了一個什么動作?
16~17頁:教師:這是什么?小偷的表情是什么樣的?他為什么要笑呢?
18~19頁:教師:小偷拿大錘做什么了?
20~21頁:教師:小偷得逞了嗎?他是什么下場?(教師針對每一幅畫面,有意識地圍繞目標設計相應的問題,引導幼兒觀察畫面的細節,以討論的方式,幫助幼兒準確理解成語故事的內容。)
四、集體完整閱讀圖書
五、尋找圖書中的秘密,進一步理解成語故事的內涵
教師:在這本書里,藏著一個小秘密,請小朋友仔細地再看一遍書,找一找。
(黑貓是這本書畫面的經典設計,自始至終在畫面上出現,能夠更加烘托小偷自欺欺人的主題。)
教師:找到秘密了嗎?小偷想偷大鐘,自以為別人不知道,其實自始至終都有一雙眼睛在注視著他。小朋友,你們覺得這個小偷……
(留白的方式誘導幼兒表達自己的想法,進一步加深幼兒對成語故事內涵的理解。)
設計思考
1.改編讀本和選材理由。幼兒園早期閱讀活動開展的初期,讀本的選擇多為國外引進的繪本,隨著早期閱讀教學活動研究的深入,大家普遍感到我們中國有五千年的燦爛文明,有許多優秀、經典的文學作品,應當以適當的方式把它們傳遞給孩子,從而弘揚我們的傳統文化。南京市部分喜愛讀書并致力于幼兒早期閱讀教學研究的教師收集了大量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成語故事、寓言故事等,并做了必要的篩選。我們認為針對學齡前階段幼兒選擇的中國傳統文學作品,一是應重視和關注兒童的視角,盡量選擇與幼兒生活相關的內容;二是要關注幼兒的年齡特點,作品內容是幼兒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感知、理解的;三是作品應具有積極的思想情感,對幼兒的成長有正向的陶冶作用。我在教學中慎重地選取了《掩耳盜鈴》這個成語故事,并在文字上進行了精心的改編,努力做到文字表達既充分尊重原作品,又盡量淺顯易懂符合大班幼兒認知的特點,同時具有一定的文學性和審美性。我還與圖畫的創作者多次溝通、交流,合作完成了繪本的創作。
2.樸實、有節奏的活動環節設計。整個活動由五個大環節構成,第一個環節,教師引導幼兒共同觀察圖書第2~3頁,引發第一次猜測、討論,激發閱讀興趣。第二個環節,師生共同閱讀圖書第2頁至第8頁,進行第二次猜測、討論。第三個環節,幼兒自由閱讀(從第9頁至結束),師生共同討論對圖書內容的感知、理解。第四個環節,集體完整閱讀圖書,全面感知圖書的內容。第五個環節,尋找圖書的秘密,進一步理解成語故事的內涵。縱觀整個活動環節,我力求簡明而清晰,追求的是孩子和教師一起平靜而投入地走進繪本里的閱讀狀態以及和諧的課堂氛圍。考慮到《掩耳盜鈴》是個成語故事,具有敘事性,故事情節推進的脈絡比較清晰,有前因和后果,因而在活動環節設計上,我關注活動環節的推進合著幼兒感知《掩耳盜鈴》故事的節拍,努力追求活動環節組織的節奏與故事敘事節奏的和諧共振,讓樸實的活動本身對幼兒產生吸引力,使幼兒對學習的興趣自然流露。
3.簡約、生動的教學策略設計。教學策略是教師教學藝術以及教學智慧的具體體現。我認為閱讀是需要閱讀者安心、靜心、定心的,投入地閱讀是培養幼兒良好閱讀習慣和能力的重要方面。在組織閱讀活動時,教學策略的設計和選擇應講究簡約、生動。從課堂的氛圍入手,引領幼兒做一個真正的讀書人。在《掩耳盜鈴》閱讀活動中,我只設計和運用了猜測討論、動作模仿、自主閱讀等為數不多且簡便易行的教學策略,并以生動的方式落實這些教學策略,讓簡約的課堂充滿活力。運用猜測討論的教學策略,是抓住大班幼兒好勝的心理,由猜測引發的討論,熱烈而積極,有效地生成有意義的師生和生生互動。在閱讀圖書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們在觀察圖畫書畫面的基礎上,模仿故事中角色的動作,體會角色的心理活動,讓孩子與角色間產生通感,在感同身受的基礎上,較準確地理解故事的內涵。活動中,教師還提供了一個讓幼兒自主閱讀圖畫書的機會。這個機會安排在整個閱讀活動的中間,先前的閱讀和猜測討論引起了懸念,此時讓幼兒帶著問題、帶著尋找答案的期待自主地閱讀,孩子們投入而積極,較好地起到了引領幼兒走進圖畫書靜心閱讀的作用。
實踐證明,早期閱讀活動中簡約而生動的教學策略的運用符合閱讀活動本身的特質,且符合孩子發展需要。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