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科學教案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大班教案科學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大班教案科學教案1設計意圖
進入《動物,我們的朋友》主題后,孩子們帶來了小烏龜。在空余時間,孩子們經常圍在小烏龜的周圍去觀察他。有一次,一名孩子動手碰了碰了烏龜的背,沒想到,烏龜連忙把頭縮了進去。當這孩子把這發現告訴大家時,引起了許多孩子的關注。我及時意識到這是個很好的切入點,我便對孩子們說:“剛才,你們發現了小烏龜保護自己的方法,那么其它的動物還有那些保護自己的方法呢?”孩子們便開始追尋起了動物自我保護的方法。在這樣的背景下再來開展《防身絕招》這個活動,這是在幼兒有探索欲望和經驗基礎的前提下開展的,通過活動的開展豐富幼兒的知識經驗和獲取知識的方式。
活動目標
1、發現動物為了生存而采取的幾種自我保護的方法。
2、萌發探索動物奧秘的興趣。
活動準備
故事錄音一份。
活動過程
一、引導幼兒傾聽故事《隱身妙招》(以故事《隱身妙招》,引出該課,吸引了孩子們的興趣,感受動物防身的神奇之處)
1.師幼一起傾聽故事。
2.聽到了故事里有些什么動物?
3.老虎來了,小動物們都躲到哪里去了?為什么老虎找不到他們?(引導幼兒說說這些動物的防身妙招。這些動物用了一種什么方法來保護自己的?)
4.結合圖片觀察與比較:看看枯樹葉上有什么?枯葉蝶。(原來枯葉蝶同枯樹葉一模一樣)草叢里有誰?青蛙(原來綠綠的青蛙躲到了綠綠的草叢里)你們能看出蜥蜴在哪里嗎?在泥土上(蜥蜴的皮膚和泥土的顏色是一樣。)所以老虎找不到這些小動物。
二、防身絕招(根據自己的已有經驗,說說其他動物的防身絕招。)
1.原來,動物們都非常聰明,除了這些動物,你知道動物還有哪些保護自己的方法?(幼兒自由說,如變色龍、狐貍、壁虎、烏龜、刺猬。)
2.教師小結:你們知道的可真多啊,聽說森林里的小動物每個都有自己的防身絕招,你知道變色龍、狐貍、壁虎、黃鼠狼自我保護的方法嗎?現在我們去聽聽小動物的介紹吧!
3.教師出示相應的圖片扮演各種動物的聲音:如變色龍——變色,啦啦啦,我是神奇的變色龍,我身體的顏色能變,敵人來了我不怕;狐貍——裝死,要是我遇到敵人,我會馬上往地上一躺,來個裝死,誰也不會吃掉我這只死了的狐貍(出示負鼠,負鼠也是裝死)壁虎——斷尾,我是壁虎,我遇到敵人我的尾巴會斷掉,敵人就不敢碰我了。黃鼠狼——臭氣味,哈哈,我要是遇到敵人,我會發出臭氣味,敵人聞到臭氣味就不敢靠近我了等等。
三、自我保護(以動物自我保護為引子,讓孩子們說說自己應該怎么保護自己。)
1.動物們都有保護自己的好方法來躲過危險,那我們小朋友在活動、游戲中,是怎樣保護好自己的?
2.幼兒討論、交流。
大班教案科學教案2活動目標
1、在說說、玩玩中初步了解人眼睛的結構及動物眼睛的一些特殊功能,體驗探究活動的快樂。
2、感受眼睛的重要性,知道保護眼睛的方法。
活動準備
1、與同伴、父母一起觀察眼睛的樣子、收集有關眼睛的知識。
2、操作活動材料:電筒、鏡子、小鳥旋轉卡片、表情圖。
3、多媒體課件。
活動過程
一、幼兒介紹自己收集的眼睛知識
1、介紹觀察到的人眼睛的樣子。
(1)談話導入。
(2)幼兒根據記錄單介紹觀察結果。
(3)教師在幼兒介紹的基礎上幫助幼兒提升經驗。
2、介紹動物特別的眼睛。
(1)幼兒介紹收集的動物眼睛知識。
(2)教師在幼兒介紹的基礎上,利用圖片、錄像等及時進行補充,幫助幼兒進一步拓展知識。
二、分組探索眼睛的秘密
1、提出探索要求。
2、幼兒自主選擇,進行探索活動,教師巡回指導。
3、交流分享發現的秘密。
三、了解保護眼睛的方法
看電視要保證房間有足夠的亮光;
離電視機1.5米遠;
每看30分鐘就要休息10分鐘看書也要避免光線太強和太暗,距離書本30厘米……
活動延伸
了解關于眼睛更多的知識
大班教案科學教案3溫州新橋艷潔幼兒園 徐陽君
設計意圖:
自從班內開展觀察天氣,畫氣象、預報天氣一系列活動后,孩子們的興趣與日俱增。那么如何保持孩子們的興趣并深化這一活動?我想到了孩子們最喜歡的動物。因為有些動物在天氣變化前有著特殊的表現,并有一定的規律,能起到預報天氣的作用。因此我將在本活動中引導幼兒學習一些根據動物的特殊表現推斷、預報天氣的本領。使幼兒懂得一些氣象變化和動物習性變化之間的關系。我通過形象生動的多媒體課件使幼兒在愉快的氣氛下獲得科學知識,而且有利于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表現欲,提高探索天氣奧秘的興趣和能力,萌發愛科學的情感。
活動目標:
1、知道一些氣象變化與動物習性變化之間的關系;
2、能根據動物的特殊表現來推斷并預報天氣;
3、激發幼兒的好奇心、表現欲,提高其探索天氣奧秘的興趣,萌發幼兒愛科學的情感。
重點:
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引導幼兒去了解動物與氣象變化之間的關系、奧秘。
難點:
1、能舉一反三并通過個別動物的表現歸納出下雨之前的天氣具體變化特點;
2、能運用新學的知識進行判斷。
活動準備:
多媒體課件,氣象牌(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引出→看一看→說一說→做一做→延伸
一、引出課題
1、老師播放[CCTV-天氣預報] []
“小朋友,這位阿姨在干什么?”
“她是怎么播報天氣預報的呢?”引導幼兒一個一個順序的回答。
二、看一看
師:我們除了可以從電視上看到天氣,還能從動物身上了解天氣。
1、播放圖片[螞蟻上樹] []
師:“它們是誰?在干什么?為什么要這樣?”
“聽聽小螞蟻自己來解釋。”點擊[螞蟻]
“螞蟻怎么說的?它們為什么要搬家?” 2、點擊
“還有一些小動物在天氣變化之前也有一些特殊的表現。我們一起來看看。
你知道它是怎樣來預報天氣的嗎?請你跟旁邊的小朋友討論一下。”幼兒討論。
“請你來說說,誰能預報氣象?”
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分別點擊[圖 ……此處隱藏19945個字……結出不成功。并做第二次試驗
師:實驗做完了,誰來說說你觀察到什么現象?(瓶子里有泡泡產生?沒有從吸管里冒出來嗎?)啊呀,我們第一次做的氣泡彈沒有打倒灰太狼,聽聽灰太狼還發出了奸詐的笑聲。不行!看來我們要把實驗改良一下。剛才說了,瓶子里泡泡不多,所以沒有從吸管里冒出來。那這次我們加大劑量,試一試倒70毫升的醋,加2勺蘇打粉會不會產生很多很多的泡泡。請小朋友再做一次科學家吧!
五、講解第二次結果
師:看著小朋友的笑臉,看到記錄表上這么多的勾,我知道一定有好結果了,你們一定是成功了。小朋友來說說你觀察到了什么?(泡泡從瓶子里冒出來了)哇!小朋友們都很聰明,我們把氣泡彈制造出來了,看看灰太狼什么反應呀?
六、總結
看看這張表格,我們可以得出一個怎樣的結果呢?(醋比第一次用的多,蘇打粉比第一次用的多,冒出的泡泡也就更多)
今天每只小羊們都很棒,大家團結協作,開動腦袋,做出了氣泡彈,打走了灰太狼,那我們就來唱首歌慶祝一下吧!
活動實施效果:
用醋和小蘇打制作的氣泡彈配上喜洋洋和灰太狼的主題,小朋友們都非常喜歡,熱情十足地開展了活動。在活動中,我設計了三次實驗,讓孩子們清楚地了解到醋和小蘇打能起反應,冒出泡泡,并且醋和小蘇打加的越多,泡泡冒得越多。在實驗結束后,記錄實驗結果也是本節課的重點,讓孩子們學會看懂記
錄表,并能從記錄表中看出實驗的結果。實驗不能由一個人完成,需要兩個伙伴互相幫助,商量后再行動,兩人實驗也能確保每個人都能進行操作。我設計了喜羊羊和灰太狼的故事背景,孩子們激情洋溢地參與了每次實驗,也取得了相應的效果,在孩子們打敗灰太狼歡樂的氣氛中結束本次活動。
大班教案科學教案15一、設計思路
基于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觀察結果發現,幾乎所有的幼兒對沙石都特別的感興趣,一堆沙石足以讓幼兒興奮地玩上一整天。于是,我想以沙石為研究對象,創設情境,設計問題,進行一次幼兒科學觀察與測量的活動,通過對沙石的認知和探索過程,激發幼兒對周圍熟悉的事物產生興趣和探索欲望,并在一種幼兒自由,主動的課堂氛圍中獲得新的科學認知,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該活動還可以更進一步促進幼兒感知覺,創造力,發散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的發展,培養幼兒濃厚的科學探究興趣,為今后的科學概念的形成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活動目標
1、以幼兒熟悉的事物為探究對象,從而激發幼兒的興趣和探究的主動性,在老師的指導下更好的進行動作能力和創造性思維的訓練;
2、使幼兒充分的認識沙石的特性及他們的用途,使他們對沙石更加喜愛,同時也對身邊的其它事物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欲望;
3、發展幼兒的觀察、分析能力、動手能力。
4、養成敢想敢做、勤學、樂學的良好素質。
三、活動準備
1、幼兒搜集相關的材料(兩個同樣小有刻度的杯子,分別裝著石頭和沙子);
2、幼兒已有的關于事物體積和容積的認識經驗;
3、教師課前所拍攝的沙石的照片,網上搜集的圖片及教學課件(PPT);
4、教室里事先準備好一些沙石和若干個沙漏斗。
四、活動過程
(一)認識沙石,交流經驗
“小朋友們,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兩位有趣的新朋友,它們的名字分別是小黃沙和小石頭。它們還真是本領,為我們做了不少事情。。屈,老師.礁.網出處。老師想請小朋友來告訴我,你們覺得它們都能干什么呢?”
讓小朋友自由膽發言,調動起每位兒童的積極性和表現欲望,并且用開發性提問的方式,可以充分發揮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幼兒的發散思維能力。
(二)欣賞圖片,再度認知沙石的用途,表達感受
然后老師引導小朋友看屏幕上的圖片和照片,“小朋友們剛才的回答都很棒,可是老師也看到了好多沙石兄弟的貢獻,下面,請小朋友們仔細的看屏幕上的這些圖片,然后再請小朋友告訴老師,你都發現了什么?”
老師跟據不同的圖片,引導幼兒說出沙石的各種不同的用途,最后老師再稍作總結。
(三)互動交流并動手操作分離沙石混合物
“接下來,老師遇到了一個難題,想請小朋友我想想辦法了。小朋友仔細聽,有一天啊,一堆小黃沙和一堆小石頭在一起玩耍,玩著玩著不知怎么的,就突然抱在了一塊,分也分不開,想請小朋友想想辦法,怎樣可以最快的將他們分開呢?”
老師向小朋友呈現一盆沙石混合物,旁邊放著若干個沙漏斗。先讓小朋友用自己的方法嘗試的去分離沙和石,然后老師再引導小朋友觀察沙漏斗,“小朋友們,你們看,這是什么?它呀,可神氣了,它的名字叫沙漏斗,別的本事沒有,可是專有一個本領,就是可以快速的把小黃沙和小石頭分離出來。老師先示范下,小朋友仔細看好了噢。”
老師示范過后再讓小朋友們分組,然后各自示嘗試下這個方法。
(四)測量沙石的體積
“好棒,小朋友今天又學到了一件本事分離沙石,下面呢,小朋友想不想知道小黃沙和小石頭的體積呢?”
老師取出一個有刻度的透明杯子,先往杯里注入a毫升的水,記錄在紙上,然后往杯里加入小黃沙,水面上升至b毫升刻度,那么老師告訴小朋友,剛才加的黃沙的體積就是(b-a)毫升。
“老師請小朋友用剛才的方法測量下小石頭的體積,然后把你們的答案寫下來,告訴老師。”
老師知道幼兒完成操作,然后引發小朋友思考“還有那些不規則的東西,可以用這個辦法測量呢?”然后請小朋友各自嘗試,并記錄下自己所測量物品的體積測量結果。(如:橡皮,小刀------)
注意點:
(1)加入物品后水不能溢出杯子外面;
(2)所加物品必須沉入水中或懸浮。
五、活動延伸
準備三個同樣小的杯子,其中兩個分別放了半杯石頭,半杯沙子,若把沙子和石頭放在同一杯子里,請小朋友開動腦筋想一個好辦法,使沙子和石頭放進去同一杯子更省空間。
六、活動反思
由于選擇的教學內容《自然測量》活動是幼兒較感興趣的一項數學活動內容,也是一項操作性很強的活動;而且,我為幼兒也準備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兒在活動中主動性及積極性都很強,探索活動中個個都表現地很投入,許多平時比較不愛動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動中也顯得活躍多了。幼兒通過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動,已能掌握比較準確的測量方法了;幼兒在測量中,各項能力也得到了發展,特別是動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適宜行為:在第一個環節中,讓幼兒進行探索性測量,并根據自己的測量經驗進行討論,讓幼兒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說出來,起到了互相學習,互相借鑒的作用,而且個別幼兒的演示、教師的示范講解,使幼兒對正確的測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處:
1、幼兒人數較多,而空間有限,選擇椅子的高度來測量,讓孩子的視線受阻,活動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確的測量方法時,選擇了和幼兒一樣的測量對象椅子,由于空間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邊的幼兒觀察地比較不清楚。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