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實習報告
在經濟發展迅速的今天,報告的使用成為日常生活的常態,報告具有雙向溝通性的特點。我們應當如何寫報告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野外實習報告,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野外實習報告1一、概述
通過接近兩年的學習時間,我們學習了植物學、動物學、植物資源學和基礎生態學等科目,我們學到并掌握了基本的理論知識,但為了讓理論聯系實際,對理論知識進行驗證和鞏固,對課堂知識進行補充和深化,在2013年7月8日至7月13日,我們北方民族大學2011級生物技術專業的學生在老師們的帶領下參加了為期一周的野外實習。我們依次進行了賀蘭山、鳴翠湖以及白芨灘的實習,接觸大自然,了解到了生物的豐富性和多樣性。這三個地點介紹如下: 蘇峪口位于寧夏銀川市賀蘭縣賀蘭山,滾鐘口風景區北部的蘇峪口國家森林公園,距銀川市約40公里,是賀蘭山的又一著名旅游景區,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年平均氣溫8.5℃左右,年平均日照時數2 800小時~3 000小時,年平均降水量200毫米左右,無霜期185天左右。蘇峪口山體巍峨,林海連綿,樹種繁多,一年四季蔥蘢茂密。它北距沙湖旅游區35公里,東邊西部影視城12公里,南靠西夏王陵30公里,是寧夏十大精品旅游景區之一。
蘇峪口國家森林公園具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和獨特的人文景觀。在近萬公頃的范圍內,高聳入云的油松、村松、云杉等天然林木一望無際;吐紅的櫻桃,掛紫的丁香,披粉的蒙古扁桃等平分秋色灌木遍布山谷溝壑。層層林海造就的四季景觀,色彩斑斕,變化無窮,令人叫絕。 鳴翠湖生態旅游區位于銀川市興慶區東側,西距市區9公里,東臨黃河3公里,總規劃面積6.67平方公里,是銀川市東部面積最大的自然濕地保護區。鳴翠湖是黃河古道東移鄂爾多斯臺地西緣的歷史遺存,是明代長湖的腹地。這里湖光戲柳,草樹煙綿,百鳥翔集,魚躍其間,遠望水鷺雙飛起,近看風荷一向翻。塞上雄渾,江南秀色,豁豁然集于葦浪水波間。湖中有自然植物109種,鳥類97種,最著名的有黑鸛、中華秋沙鴨。每逢春夏,成千上萬只鳥在這里繁衍棲息。
寧夏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為74843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31318公頃,緩沖區面積18606公頃,實驗區面積24919公頃,主要保護對象為荒漠生態系統及典型的荒漠野生動植物資源。范圍在東經106°20′至106°37′,北緯37°49′至38°20′之間,東自寧蒙邊界在明長城交匯處為
起點,向南至黃草溝口西1公里,經任家莊西2公里向南至甜水河道班小路與307國道交叉處,沿307國道拐至公井子橋,向南至老圈坑小路口,沿古羊鐵路至大疙瘩瘤子向南到金家沙溝口、再至雞心溝口;南自雞心溝口向西至散杈子北2公里處,再向西拐至龍坑井南1.5公里處,延至車路溝羊圈東1公里處;西以車路溝羊圈東1公里處,向北沿1250米等高線拐至狼永公路k10號樁,經掏葫蘆至東干渠向北延伸1.2公里經廟梁子溝至東干渠泄洪道,向北沿1150米等高線穿越海子墩、307國道、慶溝、天池溝至橫城;北自橫城沿明長城向東至寧蒙邊界交匯處。調整后保護區共設核心區3處,即北部貓頭刺荒漠核心區,中部檸條群落荒漠核心區和南部貓頭刺—沙冬青荒漠核心區。
1.實習內容
⑴植物標本的采集、制作
⑵群落的基本特征分析
⑶昆蟲標本的采集、制作
2.實習意義
(1)印證、擴大、鞏固和加強課堂教學內容。植物學是一門實踐性很淺的科學。課堂教學的內容只有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增強感性認知,才能得到鞏固和加強,也只有通過野外實習的實際活動,才能起到擴大知識范圍,擴寬知識領域的作用,是學生真正學到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為將來勝任本專業的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2)觀察、比較、分析植物界個大類群的典型代表植物,探討各類群之間的形態特征和親緣關系充分認識植物有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由水生到陸生的演化趨勢,樹立唯物主義的科學觀。
(3)正確認識動物、植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在自然界中,出極端的例子外,每一個物種都不會是一個孤立的有機個體,而總是以群體的形式存在與自己的分布區中,個物種之間不是雜亂的堆積,而是構成一個有序的空間格局,他們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這些知識只有在自然環境中,才能夠加深理解。
(4)重點認知各大植物類群中常見科、屬的特征及其經濟價值,為合理地開發、利用和保護植物資源打好基礎。
(5)利用毒瓶殺死捕獲的昆蟲,使昆蟲標本長期的保存下去,清晰地顯示生物體的外部形態和內部構造,長期保持生物體的原來色澤。
(6)通過野外實習,初步學會和掌握植物學最基本的野外工作方法,掌握動物學野外工作的基本方法,加深對動物和環境之間關系的認知,培養獨立工作能力。
(7)采集植物、動物標本,充實植物、動物標本室,為植物、動物教學和科研提供第一手資料。
3.時間與地點
⑴ 2013.7.8,賀蘭山蘇峪口(山地)
⑵2013.7.10,鳴翠湖(濕地公園)
⑶2013.7.12,靈武白芨灘(荒漠草原) 二、實習內容
(一)、植物學
1.實習工具的準備:
標本夾、測量尺、廣口瓶、采集袋、采集袋、白紙、繩子、修枝剪、號牌(標簽)、小鏟子、鉛筆、橡皮、標本板、吸水紙、白繩、解剖工具
1.1標本夾
供采集標本和壓制標本之用,是用木板條作成的長約 45 厘米,寬約 30 厘米的木制夾板。標本夾分為背夾和壓夾兩種,前者最好是裝有尼尼龍搭扣和背帶,以方便在野外采集時隨時將標本壓入標本夾中, 防止采集的標本失水皺縮; 后者適用于標本的集中壓制。
1.2.枝剪
用以剪斷植物的枝條,通常有一般修枝剪和高枝剪(長柄修枝剪)兩種。
1.3.小鏟子
用以挖掘植物的根、鱗莖、球莖、根狀莖等地下部分,或石縫中的植物。
1.4. 采集袋
在采集過程中裝新鮮標本材料時使用,是用便于攜帶的塑料或其它材料做 成的袋或包。
1.5.吸水紙
用以壓制標本時吸收植物水分之用,各種紙張均可,但以吸水性強的麻皺紋紙為佳。
1.6.繩子
在捆壓夾時使用。
1.7.測量尺
用于測量長度。
1.8.野外采集記錄本
在野外采集時, 用于記錄植物的產地、生境、特征等各種應記事。
1.9.號牌(標簽)
用硬紙做成,系于每個標本之上,在野外填寫采集人、采集號、采集地等信息。
1.10.鉛筆、橡皮等文具用于填寫采集記錄和號牌等。
1.11.照像機用于拍攝植物形態、生境、居群、植被等的圖像 ……此處隱藏30256個字……那里,這是一個天然植物園,同時也是一個旅游景點,沿著山路登上了半山腰,這里有許多種植物,大家開始以小組為單位采集標本,其中有藜蘆、玉竹、土三七、黃芪、黃花菜、野火球、棉團鐵線蓮、歪頭菜等二十幾種植物,有些是平時不太常見的。大概到了中午的時候,我們開始集合準備返回。下午3:00開始壓制標本,并查檢索表標記每種植物的名稱、科、屬等,今天的任務就按計劃完成了。
6月29日,今天要去的是筆架山(三角山),路程比較遠,大概要經過兩個小時的步行才能到達,所以今天的任務量是比較大的,由于天氣比較炎熱,大家走的也比較吃力,到達山腳已經將近十一點了,于是大家席地而坐開始午飯,歇息片刻才開始正式爬山,和昨天不同,筆架山沒有臺階式的山路,而且樹木也茂盛的多,所以對我們的挑戰性也就會越大,由于山陡,我們一個牽著一個,很快就到了山頂,之后大家分散開始采集,雖說這里環境惡劣了一點,但植物的種類卻非常豐富,我們采到了龍膽、五味子、手掌參、川地龍、渥丹、狼尾草、并頭黃芩等植物,采完后便回山腳集合,此時所有的人都已經筋疲力盡了,可是還要走十多里的路,有是一個難題啊!在大家的相互鼓勵下,終于按時回到了住處,這一天是最累的一天,但也是最有意義的一天,它讓我們變的更加堅強,同時也懂得了合作的重要性。晚上7點開始壓制標本,今天的任務就結束了。
6月30日,由于昨天大家都比較累,所以今天選擇了一個相對較近的地點,這是一個小樹林,雖然小,但事實上它的植物種類并不少,在這里我們采集到了白蘚、觀倉術、廣布野火球、球果堇菜、色木槭、大戟等植物,中午就返回了住處。照例,下午三點開始壓制標本,另外要求畫兩張標本圖,這天的任務就這些。
7月1日,今天老師帶領我們去了五大連池的一個旅游景點,早8:00出發,半小時左右到達了目的地。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一條長長的石階山路,于是,我們開始爬山,看了路標,大概爬到三百米時就感覺到累了,這時上面的游人已經有返回的了,還鼓勵我們說:姑娘們加油啊!還沒到一半的路程呢,你瞧八十歲的老太太都爬到了山的頂端……聽著鼓勵的話,我們加快了步伐,一路上我們還拍了許多照片,尤其是到火山口的那一刻,真是興奮至極,之后又去了仙女宮和水簾洞,目睹了石海的壯觀,沒一個地點都留下我們大家的喜悅和激動的心情,就這樣一直玩到了下午兩點多,大概三點半,我們回到了原地。這一天就這樣在快樂中度過了。
野外實習報告15為期一周的北京人文地理野外綜合實習結束了。 這是我第二次去北京, 但是, 與第一次旅游相比, 本次帶有旅游性質的實習讓我對很多景點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對于城市面貌、城市規劃、城市發展歷史等專業問題也有了進一步的具體認 識,對我來說,本次實習可以說是獲益匪淺。現在,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一下 自己北京實習的收獲。
一、現代城市建筑與古代建筑格局的破壞
在北京待了一周的時間, 在各個景點中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地方是什剎海地區 和頤和園公園。我的很多同學與我有同樣的感受,為什么會這樣?因為什剎海地 區和頤和園公園是老北京遺留下來的古老建筑,而除了這些,北京留給我們的只 有鋼架建筑和仿古建筑,讓人看了除了厭倦就是乏味。北京城是一座歷史悠久的 古城,北京城不僅是遼、金、元、明、清的“五朝古都”,而且早在西周時期便 是燕國的都城。明清時期,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進行改建的,全城分為官 城、皇城、內城和外城四重,有一條 7.8KM 的中軸線縱貫南北,南起永定門,北 抵鐘鼓樓,整個外城、內城、皇城和宮城都以這條中軸線對稱展開,形成了完整 和諧、舉世無雙的巨大建筑群。而現在,除了孤零零的紫禁城和景山公園,北京 的古城墻和古城門早已經被拆除,世界著名古都的稱號名不副實。近年來,隨著 北京現代建筑的迅速發展,很多建筑已經違背了古都的文化內涵。比如說,位于 北京西客站的高大門洞上的大亭子和天安門廣場西側的國家大劇院就是其典型 代表。北京西客站仿照景山的萬春亭建設,造型看調似具有中國傳統特色,但實 際上華而不實,體現出一種強調形象而忽視現實功能的時代特色。國家大劇院被 稱為”漂浮在碧波中的水晶球”, 但是這個與中國傳統建筑風格極不和諧的建筑 橫亙在南北中軸線旁,缺乏文化銜接,割裂了傳統與未來。現在站在景山和天安 門城樓舉目眺望,北京無不是林立的高樓,北京古都的傳統風水格局被禁錮在有 限的幾個地方。現代城市的表情顯得蓬勃生機,勢不可擋,但傳統古都的安寧與
北海公園四周的建筑群北海公園四周的建筑群
溫馨,在目前城市急劇擴張的年代,卻顯得寶貴和脆弱。看著這樣的“現代國際 大都市”北京,我突然間想起建國初期梁思成先生的雙星閃耀計劃,如果當時的 計劃成型,如果整個老北京城能夠完整的保存下來,如果北京城市的定位從開始 就不是經濟中心,我不敢想象呈現在我面前的是怎樣的宏偉與震撼:她以規整、 恢弘為基調,以南北中軸線上的皇家建筑為主題,以大片低矮、灰暗的民居襯其 崇高、輝煌。現在,由于現代建筑的發展,北京已經越來越四不像:不像“世界 著名古都”,不像“現代國際大都市”,不像“宜居城市”,不像“帝王之城”。
古老北京的建筑是先祖留給世人的財富,維護古都風貌的問題顯得日趨緊迫。北 京城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建筑是無與倫比的,天壇的祈年殿、皇城的天安門、景 山上的萬春亭等是世界公認的北京標志性建筑, 這是北京最為突出的特點和價值 所在,不管北京怎樣定位與發展,都不能以犧牲自己的歷史文脈為代價。
二、北京交通沉重負擔下的思考
去北京感受最深的應該是人多車多。不論是公交還是地鐵,絕不會給你留出 一片自己思考的天地。即使在最后一班公交和地鐵上,也不能讓你放下一天沉重 的負擔好好享受須臾的輕松。不論怎樣批判北京的城市的規劃,不得不承認,北 京的交通規劃已經很偉大了,接近兩千萬的人口擁擠在一萬平方千米的地方,每 天近千萬人次的人口流動,真是為難了那些交通規劃師們。我在擁擠的地鐵上常 常在想, 萬一地鐵出故障停止運行, 那北京城就得癱瘓了。 雖然設計者很不容易,
但是還是有幾點關于北京交通 的想法不得不說。第一,雖然 北京實行了各種措施,但是不 得不說北京的交通擁堵現象還 是很嚴重,如何更好的緩解交 通狀況,還是一個長期而艱巨 的問題;第二,為了防止堵車, 北京有各色各樣的立交橋,從 而節省了等待紅綠燈的時間。 北京是世界上立交橋最多的城 市,在城區里到處是凌空飛架 的立交橋。但是從通行的狀況 來看,北京的立交橋并不算十
美觀,但讓人眩暈的北京立交橋( 美觀,但讓人眩暈的北京立交橋(上、下)
分通暢。有很多立交橋經常出 現擁堵,其規劃設計和交通設 計備受質疑,甚至認為北京立 交橋的設計美觀大于實用;第 三,進入大城市,明顯感覺到 私家車太多了,雖然北京曾經 采取過單雙號限行等措施,可 是北京擁堵的交通還是外地人 到北京最大的感受。說了以上 幾點,再籠統的提幾點建議: 1、控制中心城區車流量, 借鑒國外城市的成功經驗,實 行進城收費制度,單雙號限行 等制度。
密集的地鐵網, 密集的地鐵網,但是還是不能滿足需要的。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