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周記15篇
轉眼間,歲月匆匆,眨眼間,一個星期已經過去,我們會積累一些相應的經驗,這時候,最關鍵的周記怎么能落下!可是怎樣寫周記才能出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 端午節周記,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今天是我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外婆給我送來了許多好吃的粽子。一個個大大的粽子用長長的綠葉子包成四個角,再用一條細繩子把它系緊。做粽子的主要材料是糯米,還可以在里面添加一些蜜棗、雞蛋黃、瘦肉、板栗等等。剝開熱氣騰騰的粽子,頓時芳香四溢,雪白的糯米像變魔術似的已經成了琥珀色的,晶瑩剔透,十分誘人。我迫不及待地吃了起來,果然香甜可口。
粽子是端午節必不可少的食品,除了吃粽子,端午節的習俗還有很多:有賽龍舟、喝雄黃酒、掛艾葉菖蒲、小孩配香囊等等。
今天,我還上網查看了有關端午節的資料,我知道端午節還可以叫午日節、重午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詩人節等。我還知道端午節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日子。
在這個家家戶戶飄滿粽香的日子里,我不僅品嘗了美味的粽子,而且還收獲了很多知識。
我喜歡的節日有很多,但我最喜歡的是端午節。這個節日不但離我的生日近,也是愛國詩人屈原的祭日。端午節時,我們可以看龍舟、吃粽子。
媽媽帶著我去看龍舟,當時的情形可熱鬧了!四面響起了咚咚的鼓聲,比賽開始了,河面上有紅的、黃的、藍的、綠的龍船,四條龍船伴著鼓聲越劃越快。再看觀看的人們,人們有的急得像油鍋上的螞蟻,有的正在瘋了似的喊加油,還有的激動地跳起了舞。這時,所有人幾乎什么煩惱都忘掉了,伴著鼓聲越飄越遠,消失得無影無蹤。
回到后,我們開始了包粽子行動。我先用兩張葉片疊在一起,加入糯米、花生……包成三角體,用細繩纏緊。口味有很多種,有蛋黃的、肉松的、火腿的……真想每個味都嘗嘗。粽子不但味道多而且形狀也多,有橢圓形、斧頭形……真讓人眼花繚亂。
端午節能吃上美味的粽子,又能看精彩的龍舟比賽,真是樂趣無窮!
五月初五是端午節,雖然它沒有春節那么隆重的氣氛,但它卻寄托了我們對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懷念。五月初五那天是紀念屈原以身殉國,跳入汨羅江的日子。為了不讓魚蝦把屈原身體上的肉吃掉,人們就用粽葉包著糯米,投到汨羅江里,我們家鄉端午節主要風俗是包粽子和插艾葉。
到了端午節就開始包粽子了,姥姥拿了幾片事先泡好的粽葉,把粽葉卷成圓錐體,把糯米放進去,中間再放上幾顆蜜棗,一會一個粽子就包成了,姥姥包的可好看了,有三角形的,菱形的包好后,把粽子放進鍋里煮,一鍋香噴噴的粽子就出鍋了,清香四溢。
在媽媽包粽子的時候,我和爸爸都忙個不停,那就是在門口時插艾葉,我把艾葉用紅毛線捆好,爸爸把捆好的艾葉插在屋門上,傳說這樣可以辟邪福,什么妖魔鬼怪都不敢靠近。艾葉還可以做藥材用,每年大伏天的時候,奶奶用艾葉燒一大盆熱水,給我泡澡,可以治療皮膚病。
我喜歡家鄉的端午節,也喜歡我的家鄉。
陽光金黃又柔和,天地問一片明媚。外婆家門前兩棵高大的樟樹上,站立著兩只喜鵲,它們唧唧喳喳,在一唱一和。
屋外敦厚的外公正肩扛著鋤頭往家走,手里捏著一束尺把長的綠色葉子。那葉子名叫菖蒲。外公用紅紙,把菖蒲粘在門兩邊的木柱子上,真是好看!我好奇地湊上去,立刻聞到了菖蒲的清香。
屋里,外婆在灶臺上忙碌著,菜刀切、鍋鏟炒,熱氣騰騰,香氣撲鼻。
外婆還會拿出一只碗,那碗里倒著些許燒酒,燒酒下沉積著橘紅色的雄黃。她一只手拿碗,另外一只手的食指仲到碗里,蘸來燒酒和雄黃直往我耳朵里、脖子上、額頭上涂抹。我逃,外婆就追。到后來,在門前的空地上,小伙伴們看到各自部是耳朵里黃黃的,額頭上黃黃的,就忍不住笑。
端午節,在門口插上菖蒲是驅邪避瘟,給小孩子涂抹上雄黃酒,是為了讓他們避過蟲蝎叮咬,平安過夏。
這是記憶中的端午節。它就像那時的陽光,是柔和的,金黃色的。每每想起,我的心情就會明媚起來。
6月12日星期三雨
今天是端午節。早上我們家吃粽子,中午吃食餅筒。
端午節是紀念以前楚國的一位詩人——屈原。“他勸楚王提防秦國,可楚王不聽,屈原只好離開了宮殿。不久,秦國真的發兵六十萬,占領了楚國。屈原聽說了這個消息,跳進了江里。”書上說。
老百姓為了紀念屈原,就有了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
我看了這些故事,心里想:楚王太粗暴了,一點都不會聽從大臣的意見。
而且,我還和媽媽編了一首詩歌:
端午節
端午節,包粽子。我家粽,自己包。
紅棗兒,包中間。小米兒,圍旁邊。
蒸一蒸,葉兒香。香滿堂。
嘗一嘗,粽兒甜,甜蜜蜜。
我對這首詩歌非常的滿意,覺得我就像詩人了。
廣西左江是龍船的搖籃,農歷五月初五發大水,叫龍船水。
端午節到了,家家戶戶都包涼粽,在門前插艾葉,把樟腦丸裝在小絲網袋里,掛在小朋友的胸前避邪。大一些的哥哥姐姐,要喝一口雄黃酒,根據古老的傳說,蛇精變成的人,喝了雄黃酒,就會現形。而包涼粽的習俗,是因為古時候一位叫做屈原的愛國志士報國無門,投江自盡,為了保護屈原的遺體,民眾劃著龍船向江中投放涼粽喂飽魚蝦,一年又一年,形成了龍船競渡的習俗。
我家住在左江邊上,從小時起,每年的端午節都觀看龍船比賽,看慣了劃龍船的隊員矯健的身影,聽慣了他們奮勇拼搏的呼喊跟有節奏的鑼鼓聲。而最為大人們津津樂道的是數年前,我縣龍頭鄉的女子龍船隊曾經參加澳門國際比賽,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績。
端午節到了,我們一邊吃著涼粽,一邊欣賞著精彩的龍船比賽,緬懷著古代的仁人志士愛國傳統,立志做一個熱愛祖國的好學生。
今天是我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外婆給我送來了許多好看又好吃的粽子。一個個大大的粽子用長長的綠葉子包成四個角,再用一條細繩子把它系緊。做粽子的主要材料是糯米,還可以在里面添加一些蜜棗、雞蛋黃、瘦肉、板栗等等。剝開熱氣騰騰的粽子,頓時芳香四溢,雪白的糯米像變魔術似的已經成了琥珀色的,晶瑩剔透,十分誘人。我迫不及待地吃了起來,果然香甜可口。
粽子是端午節中必不可少的食品,除了吃粽子,端午節的習俗還有很多:有賽龍舟、喝雄黃酒、掛艾葉菖蒲、小孩配香囊等等。
今天,我還上網查看了有關端午節的資料,我知道端午節還可以叫午日節、重午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詩人節等。我還知道端午節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日子。
在這個家家戶戶飄滿粽香的日子里,我不僅品嘗了美味的粽子,而且還收獲了很多知識。
今天早上我還在睡覺呢,奶奶就推醒了我。用5根絲線系在我的脖頸上,我疑惑的問道:“奶奶你在干什么呢?”奶奶笑著說:“今天是端午節呀,要給小孩佩戴長命縷。”
我穿好衣服,走進廚房,揭開鍋蓋一看,一鍋粽子香噴噴的。我拿出一個粽子剝開,大口大口的吃了起來。我正準備出門玩一會,只見媽媽買來了大把的艾葉,并把它們放到了門前,我聞到一股幽香,那是艾葉發出的.香氣。我問奶奶:“端午節是怎么來的?”奶奶說:“有一個愛國詩人叫屈原,他聽說自己的祖國被敵人占領了,氣的抱了一塊大石頭投江自殺了。相傳龍舟競渡是為了撈救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粽子投進江河,是為了喂飽魚蛟蝦蟹,不再吃屈原的遺體。”
我喜歡端午節,它是一個有意義的節日。
五月初五,我隨媽媽回老家過節。
一早,我打開電視,找到賽龍舟的直播,幾只小舟乘風破浪,使在起伏不定的浪花既有翻出的可能,我緊張極了。一只都穿紅衣服的隊伍十分賣力,可是事與愿違,他們當沖到最前面的時候,一個浪頭擊破了他們的積極,逐漸被追上了。一聲吃飯了,使我來到餐桌前。幾片綠粽葉裹著糯米,糯米中又裹著肉,深受我的肚子所愛。可是據報紙稱吃粽子不利與高考,是否吃哪?不久,我的肚子戰勝了,接連吃了2個粽子(偏大的粽子)。
端午沒有“五黃”就不成端午了,可是如今黃鱔、黃魚、黃酒、黃瓜、咸鴨蛋價格大有增長,我也不好免俗,吃了個咸鴨蛋。
端午歷時20xx多年,有著長久的歷史,是一個非物質財富(自認為)。
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我的家里會到處都飄散著濃而香的粽子味:有四角形紅棗赤豆粽、三角形豆板咸肉粽、枕式鮮肉粽。外婆還會給我帶上由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編織的“長命縷”,真好玩!這一天就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每年的端午節吃晚飯的時候,我們一家子都會坐在一起,一邊吃著美味的飯菜,一邊聊天……媽媽告訴我,端午又稱重午,是為了紀念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所以端午節這一天一定要吃粽子賽龍舟。爸爸告訴我,端午節佩香囊、懸艾葉、菖蒲、懸鐘馗像是為了避邪驅瘟。外婆還教我一首端午節的兒歌:“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
端午節真是太有意思了,你一定也很喜歡吧?
今天是端午節,爺爺一大早就打電話叫我們回家過節。
上午,我和媽媽回到家,覺得很無聊,大姐就提議說玩撲克牌。于是媽媽、大姐、二姐和我就湊在了一起,大姐講了出牌的規則:就是拿出10、J、Q、K共16張牌大家每人四張,然后開始相互傳牌,誰的 手中先湊夠四張相同的牌,誰就可以把手先拍在桌子上,另外三人要迅速地把自己的手拍在第一個人的手上,反應最慢的一人就輸了,她得給前三名每人一張牌。我們開始玩了,我先輸了兩局,可是我 不甘示弱,暗下決心一定要贏,后來我使了點小聰明,嘿嘿,真的贏了。
后來我們又玩了幾局,誰都有輸有贏,贏的時候我們哈哈大笑,輸了時我們愁眉苦臉,玩得可真開心呀!
啊,端午節真快樂呀!
今天是端午節,也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是我們紀念古人屈原的節日。在這一天我們可以吃美味的粽子。
早上媽媽早早的起床了為我們準備了豐盛的早餐,我和剛從開江回來的姐姐津津有味的吃著。但媽媽說要我們打掃房間、客廳的清潔。我和姐姐便開動了,不一會我和姐姐就把清潔打掃完了。
干完這些便幫媽媽擇菜,突然媽媽喊我到樓下買啤酒。我便拿著錢出門了,買完我回到家后。看見二姨爹已經到了我們家,媽媽還一邊嘮叨說:你外公咋沒來?我不是讓人轉告他了嗎。不一會兒的功夫媽媽把一大桌豐盛的菜肴做好了,我們就只等外公和爸爸了。
時間已經12點了爸爸早早的回來了,我們左等右等外公還是沒有來。我們就沒有等了,媽媽今天做了好多菜。油炸魚、粽子、酸魚湯、辣子雞、油炸松餅、花椒黃瓜等等。都是我最愛吃的菜,還有魚那可是我二姨爹親自在河里釣,吃著可香了。
唯一的遺憾是外公沒來,但這個端午還是過的十分快樂!
廣西左江是龍船的搖籃,農歷五月初五發大水,叫龍船水。
端午節到了,家家戶戶都包粽子,在門前插艾葉,把樟腦丸裝在小絲網袋里,掛在小朋友的胸前避邪。大一些的哥哥姐姐,要喝一口雄黃酒,根據古老的傳說,蛇精變成的人,喝了雄黃酒,就會現形。而包粽子的習俗,是因為古時候一位叫做屈原的愛國志士報國無門,投江自盡,為了保護屈原的遺體,民眾劃著龍船向江中投放涼粽喂飽魚蝦,一年又一年,形成了龍船競渡的習俗。
我家住在左江邊上,從小時起,每年的端午節都觀看龍船比賽,看慣了劃龍船的隊員矯健的身影,聽慣了他們奮勇拼搏的呼喊和有節奏的鑼鼓聲。而最為大人們津津樂道的是數年前,我縣龍頭鄉的女子龍船隊曾經參加香港國際比賽,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績。
端午節到了,我們一邊吃著粽子,一邊欣賞著精彩的龍船比賽。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每當我聽到這首兒歌,就想起了小時候過端午節時熱鬧的場面。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投汩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賽龍舟不為了撈救屈原。將粽子投進江里,是為讓魚蛟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經過很長時間的演變,往江里投粽子漸漸變成了農歷五月初五這天吃粽子。
端午又稱重五,因此很多習俗和“五”這個數字聯系一起。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紅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或足踝上,稱長命縷。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南方過端午節時,要吃“五黃”:黃魚、黃瓜、咸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粽子,喝雄黃酒。
啊,我真喜歡端午節啊!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的由來,傳說是楚國著名愛國詩人,當聽說自己的國家滅亡時,難忍亡國之痛,悲痛欲絕,于是,在公元前二七八年農歷五月五日投江而死。
每到端午節的時候,主要的活動是包粽子,賽龍舟。我先說包粽子吧,包粽子先要把蘆葦葉煮一下,糯米泡兩至三個小時,然后把米包在葉子里,再煮上一小時。賽龍舟就更有意思了,每條船上都配有漿手和舵手船頭有?船尾有鑼,用鑼鼓指揮槳手們行動一致。因此,劃龍舟比賽時,河面上鑼鼓喧天,加上兩岸觀眾的吶喊聲,真是熱鬧非凡啊。
如今,每到端午節人們仍要在江河里劃龍舟,包粽子……來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可見詩人作品和愛國情懷是永存的。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