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記》讀書筆記
即將要到一天的結尾了,想必有很多難忘的瞬間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日記了。好的日記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狂人日記》讀書筆記,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狂人日記》讀書筆記1滿篇盡是“吃人”,在剛開始讀的時候,會覺得有些莫名其妙。因為對于一本小說來說,恐怕故事xing的東西會更加地吸引人,在貼近現實的話語中描述。而偏偏這本小說中會出現“吃人”的字眼,不但如此,很多讀者也會一樣地把“吃人”和小說名字中的“狂人”二字聯系在一起,到底是不是這個“狂人”在“吃人”呢?
在小說中,采用“我”這個第一人稱的角度來寫,對于情節的描述更加生動,更加引人入勝。通過描寫“我”和“我”周圍的人或事物之間的關系,人人畏懼他人“吃”自己,而實際上人人卻都在“吃人”。小說中“狂人”的形象是一個充滿著恐懼,但是卻又有著平等自由思想的人,他不希望別人“吃人”,但是也正是因為,只有他“不吃人”,反而顯得他成為了個體,成為了為眾人所排擠,所孤立的存在。
從小說創作背景不難看出,正值十月革命后的中國,第一批有著新思想的人開始通過自己的努力,希望改變當時的社會。“新文化運動”的爆發,也正是這批有著新思想的人有力的抗爭。然而,有著幾千年封建歷史的中國,不光是制度,其實連老百姓也一樣,在幾千年的思維慣性下,想要扭轉過來是非常困難的,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封建社會統治下的時代,儼然成為了魯迅筆下“四千年吃人的時代”,“狂人”之所以叫“狂人”,是因為他和別人不同,所以他的思想是瘋狂的,是不為周圍人所認同的,但是確實新思想萌芽的一個真實縮影。
小說最后發出的呼喊,也正是新思想的人群對舊中國發出的呼喊,向傳統保守文化發起沖擊,“吃人”的人終將不被接受,“吃人”的時代也終將結束。
《狂人日記》讀書筆記2狂人,何以狂?他每日惶惶不可終日,似乎人人都想害他,疑人疑鬼,就連狗看他幾眼,他也是“怕得有理”。逐漸崩潰的他,每一樣東西在他眼里都已變樣。在他眼里,吃人的人慢慢都露出了吃人的嘴臉。他從“易子而食”“食肉寢皮”的記述聯想開去,他在歷史上看到的,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這個發現又把歷史和現實中具體的肉體上的吃人,上升到仁義道德等綱常名教“吃人”的更深的層次。作者通過狂人的逐步變狂來批判封建禮教對人的壓迫,對人心的迫害。文字間表面描寫的是主人公的內心思想,實際上把矛頭指向封建制度,對毒害了幾千年的知識分子的封建禮教發起了血淚控訴。他的狂,是對封建宗法制度和禮教“吃人”本質的暴露。
《狂人日記》采用了現實主義與象征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方法。實寫狂人的瘋話,一語雙關地使他具有了象征意義,通過象征主義實現了從反對肉體的“吃人”提升到揭露禮教“吃人”。實寫人物,用的都是現實主義;虛寫寓意,用的是象征主義。
狂人發出的“從來如此,便對么?”的質問,表達了時代的反思和叛逆之聲。“我未必無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幾片肉”,狂人也被綱常名教毒害而成了吃人者,“我”不僅是狂人本身,也代指處于宗法制度和封建禮教之下的中國人,封建綱常名教毒害了所有的中國人,作品由此表達了封建禮教“吃人”本質最深層次的揭露和批判。
在傳統勢力支配下的社會,那些首先說出歷史真理的先驅者,常常被誣為狂人或瘋子。狂人的言行導引著讀者看到中國幾千年的宗法制度和禮教“吃人”的真相,讓讀者反思這一制度對“人”的毒害,對人性的壓榨和逼迫。狂人期望未來,矚目下一代,發出“救救孩子”的呼喊,這是對封建主義抗爭的號召,同時也向世人昭示了一條變革社會的途徑。
《狂人日記》表現了現代人最初的覺醒意識,體現了中國現代文學反封建的總體傾向,向封建綱常禮教發出了質問,抗爭,呼喊那些被蒙蔽的心靈找回自我,是對封建禮教發出的利劍。
《狂人日記》讀書筆記3雖然這篇文章是有關“吃人的”,但在文中并沒有血腥的畫面,而是從一個故事的形式中揭露封建主義社會的黑暗。
“我”只是踹了一腳“古久先生的陣年流水薄子”,也就是封建社會的歷史,就引來了大家對我的厭惡和想吃掉“我”的惡毒心靈。即使是“我”的哥哥,也與他們有勾結,想吃掉“我”,能夠看出在自我的利益(只是一個能夠壯膽的鬼話)面前,親情已不復存在,所有人都想有更多的好處,所以干出了一些令人心寒的事。歷史上的易牙為了使齊桓公的“從未吃過嬰兒肉,想嘗嘗鮮”這一愿望,竟能夠把自我的兒子蒸了獻給君王吃,能夠看見人性在利益之下已不復存在,什么事都能夠做得出來。
文中提到的“徐錫林”先生,為了攻占軍械局,讓混亂的清末得到改變,被衛隊發現,心和肝被他們拿來炒食。都是中國人啊!本是同根生,為何還這么慘絕人寰!為了自我,小團體的利益,做出這么侮辱人類的事,是中國人的恥辱!封建社會竟還有這樣愚蠢,令人唾棄的事,是必須讓我們明白的!
“大哥”對別人說“都出去!瘋子有什么好看!”時是否想到“我”還是一向尊敬他的弟弟!他們是覺得用一個莫須有的名目稱呼“我”,然后順理成章就能夠吃人了嗎還好,“我”站出來了,用激昂的聲音向所有的“想吃人的人”大聲呼喊,想讓他們覺醒。可是,在更早的封建統治中,有多少人被他人這種“欺負”所跪下!有多少人為了自我讓自我的朋友甚至親人受害!此刻是該反抗了!當時為什么沒有人像“我”一樣不怕他們,大聲的呼喚,想改變他們的心靈呢
可是……
“我未必無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兒片肉,此刻也輪到我自我……”無意中,你受到的一點小恩小惠,但最終,你還是會被他人拿來當利益的。獲得不正當利益的人,終究會被人明白,收到應當的懲罰。
“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此刻的社會,看似沒有以前的封建統治,卻有更多令人心寒的事。為了中國的未來,放下手中的“屠刀”啊!救救孩子的肉體吧……
《狂人日記》讀書筆記4《狂人日記》是魯迅1918年5月15日的第一篇白話短篇小說。它發表在1918年5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雜志四卷五號上,后收入《吶喊》中。
小說塑造了一位狂人,看見什么人都以為是要吃他:他看見鄰居交頭接耳地議論,就覺得是在密謀害他;醫生給他診脈,他也覺得那人但是是劊子手假扮,是來“揣一揣肥瘠”的,好分他一片肉吃;大哥安慰他,讓他靜養著,他卻懷疑是想養肥他,好多吃些肉;“狂人”還聽說鄰村狼子村有個“大惡人”,被佃戶打死,連心肝也被挖出炒了吃,又聯想起小時候大哥講書時說的“易子而食”、“食肉寢皮”的事,就越發相信了自己的決定。最后他最后鼓足勇氣,發出:“你們能夠改了,從真心改起!要曉得將來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憤怒的吶喊。
小說透過一個被迫害者的自述,深刻地揭露和抨擊了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毒害,生動地塑造了一個封建禮教叛逆者“狂人”的形象,號召人們起來推翻人吃人 ……此處隱藏4680個字……么幸福,生活在無憂無慮的社會主義社會中是多么幸運,我們應該感謝那些為了推翻封建社會而獻出生命的英雄們,并且要學習他們無私的奉獻精神和為崇高理想努力奮斗精神。
《狂人日記》讀書筆記12《狂人日記》中"吃人"這個驚人的字眼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在人們的眼前,魯迅借狂人之口,令人們意識到封建主義"吃人"!這一振聾發聵的吶喊使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人醒悟了,震撼了!
文中一個不懂世事的瘋子道出了世間的本質,而那些將“瘋子”稱為“瘋子”的人卻故意裝作糊涂,明明干出一些吃人的勾當,卻做起了“君子”。文中寫道“他們一翻臉,便說人是惡人”,及其“翻天妙乎,與眾不同”的處世原則更是將封建統治階級顛倒黑白的本領描述的淋漓盡致。他們“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遮掩,不敢直接下手”,這正是他們缺乏勇氣的體現。他們“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別人吃了”,正如瘋子對他哥哥的勸說中所說的一樣:“吃人的人,什么干不出!”的確,吃人的人,什么干不出!為了吃人,竟連自己的同胞兄弟也要謀害。從中可以看出在封建社會中,少的是親情,多的只是殺害、暴力與兇殘。所以,小孩子,狗,醫生,陳老五以及大哥,都在以同樣兇殘的目光看著“我”這塊肥肉,他們要“育肥我”,然后再逼“我”自戕,這樣他們“沒有殺人的罪名,又償了心愿”,多么狡猾無恥與兇殘!更可悲的是我們的孩子們,他們何以有此等的心思呢?!無非是老子娘教的,“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吃人”,而如此無知善良的“我”也在無意中成了吃人的人,成了吃人的人“銷贓”的同伙。所以他們將希望寄托于孩子身上,因此主人公在文章的末尾高聲吶喊:“救救孩子!”
文中"吃人"這個驚人的字眼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在人們的眼前,魯迅借狂人之口,令人們意識到封建主義"吃人"!這一振聾發聵的吶喊使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人醒悟了,震撼了!
《狂人日記》讀書筆記13狂人實際上是一個敢于向傳統挑戰的已經覺醒的知識分子形象,一個敢于向現實的世俗社會挑戰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義者的象征形象。
將狂人這個具有恐懼、多疑、知覺障礙和邏輯思維不健全等特征的“迫害妄想型”精神病患者,描寫得栩栩如生,但作品的主旨卻并不是要表現他所受到的精神迫害,更不是一篇精神病人的紀實作品,而是要借狂人之口來揭示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狂人的形象具有“狂”與“不狂”的兩重性。狂人的“狂”,一方面在于他所具有的精神病人的特征,一方面也在于他對傳統和世俗的反抗;而狂人的“不狂”,則在于他“超前”的思想認識,說出了當時人們不敢說或根本還沒有想到的話。如同歷史上凡是反抗傳統、反抗社會現存秩序的人都無一例外地被視為“瘋子”一樣,狂人的思維和語言常常是離經叛道的,但他的觀察和結論卻是豐富和深刻的。作品雖然是一篇狂人的日記,卻始終圍繞著中國幾千年歷史中不斷發生的吃人現象展開,其用意就是告訴大家,在寫滿“仁義道德”的歷史中,其實滿本都只寫著兩個字:“吃人”!這是魯迅對封建道德下的定義,也是他多年來思考的結果。作品通過主人公狂人的眼睛,觀察了他身邊的人:“他們——也有給知縣打過枷的,也有給紳士掌過嘴的,也有給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債主逼死的”,然而,他們不但沒有起來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跟著吃人。狂人為此而困惑,作者為此而憤怒:“是歷來如此慣了,不以為非呢?還是喪了良心,明知故犯呢?”
在狂人或作者看來,這些人如果不改,最后終會被吃掉的,而未來的希望只能寄托在那些“或者還有”的“沒有吃過人的孩子”身上,因此,他發出了“救救孩子……”的呼聲。
《狂人日記》讀書筆記14看中國歷史,在翻來覆去地翻漲,可結果是在字里行間看到的就是“吃人”二字。歷史,簡單地來翻譯是什么-“仁義道德”,可所謂的仁義道德背后掩藏是什么?吃人!
“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是啊,吃我們的人很可能就是我們至親。
“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雖然被吃掉了,但我們之間的至親關系還在,無法改變!
縱觀歷史,我們整個一套仁義道德的理念,在敘述著它對人的肉體、精神以及思想的吞噬。有了這樣的吞噬,一代一代傳下來,一代一代地被毀滅,一代一代被吃掉。
在“吃人”的大背景下,我們自己也想去“吃人”,想去影響別人,想去壓制別人。但是回過頭來,又怕被別人吃了:而每個人都有點這種想保護自己的心思。于是,在狂人的眼中,中國人有獅子的兇心,兔子的怯懦和狐貍式的狡猾:獅子有野心吃掉他地盤上的獵物;兔子只能可憐巴巴地等待被吃掉;而狐貍在疑心疑慮地觀望著...
在狂人的眼中,如果人與人把去欺負,壓迫與改變別人的這層心思放掉,安心地去吃飯睡覺,那將會很美好。可整個歷史都在吃人,方明白“我”早已在其中混跡多年!狂人狂嗎?狂人其實不狂,他看懂了中國的歷史,中國的任意社會之間的關系,因為他懂得太多了,所以他被排除在外!
后來狂人變正常了,正常了之后就去當官了。當官之后后干什么呢?吃人!也就是用他學到的一套仁義道德理論-包括獅子的兇心,兔子的怯懦和狐貍的狡猾,去影響更多的人。于是,當狂人變成了正常人之后,也就變成了吃人的人!在這種辯證關系中,魯迅先生發出了那句振聾發聵的吶喊-“救救孩子!”
我們不要吃人,我們也不要被吃!
《狂人日記》讀書筆記15雖然,“魯迅”這兩個字早已如雷貫耳,可是魯迅的文章我拜讀過的卻不多。今日讀《狂人日記》后,令我頗有感觸。《狂人日記》中所謂狂人,就是一個精神錯亂的人物,語無倫次,意識好象也有些不清,總是想著自己會被別人吃,自己周圍的人隨時都會吃了他。魯迅先生用了非常顛倒的次序,借狂人之口,敘述了中國從前的本真:人吃人。也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
一個好好的人為什么會想到人吃人呢?如果沒有舊社會封建禮教那樣的現實,或許他在有這個想法前就已經“瘋”了。說他瘋了,也不對。狂人的心理描寫,他一些出乎意料的舉動卻又合乎情理,應該是一個正常人的行動。但看起來更像“瘋子”。他的心理又是被社會毒害的,這樣就使得當時人們聯想到了自己生活的社會環境,不覺有點感悟與驚醒。懼怕自己總有一天會被吃掉,沾過血腥的大多已昏了頭,就像下棋的人——當局者迷。他們反而自得其樂認為“吃人”是一種合法的運動。雖然是當時流行的他們也可以罔稱是先祖傳下來的風俗。可怕,于是就躲在家里不敢出來。或者混在那些吃人的人里面。狂人就是既躲閃又混充這兩種的綜合。魯迅先生以神一般的描寫,敘述了舊中國兒女的凄楚和絕望,又以神奇的筆觸,道出幾千年無人敢道出的詠嘆。想借助狂人的胡思亂想,來暗示當時社會的黑暗,呼吁大家“救救孩子……”。
這似乎是魯迅心靈在吶喊。我想這就是他為什么要把這本書叫做“吶喊”的原因了……昨日魯迅先生用手中的筆跟敵人做戰斗,用手中的筆挽救中華民族的靈魂;今日我們也可以提筆呼吁:拯救地球,拯救人類唯一的家園;也可以提筆歡呼贊美我們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魯迅的筆是武器,多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用這樣的筆去作詩作文作畫,照亮世人的靈魂。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