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記讀后感匯編15篇
即將要到一天的結尾了,一定有不少感想,立即行動起來寫一篇日記吧。可是怎樣寫日記才能出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安妮日記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書,已翻到尾頁,我輕輕地合上《安妮日記》這本書,在心中默問:“安妮,我親愛的朋友,你在我看不到的天堂,是否依然幸福?”
親愛的安妮,從你的日記中,我讀出了你的成長。不知不覺中,我隨著你一同成長。面對殘酷的戰爭、暗無天日的生活和青春期的種種苦悶,你有著自己的堅持和思考。你對生活的熱愛、對人性的關懷和對未來的憧憬令我贊嘆,值得我學習。
安妮,你使我明白,不管多么艱難的困境,我也要堅強,也要充滿希望,因為在困境中,我會收獲成長。每當我遇到困難喪失希望的時候,你的笑容總會浮現在我眼前。你的年齡與我相似,為何你能做到的,我卻做不到?于是,我的心里充滿了力量。你是我的榜樣,我要像你一樣樂觀、堅強!
親愛的安妮,我的朋友,罪惡的戰爭已經過去啦!孩子們在陽光下快樂地奔跑,好幸福!安妮,我知道,你就站在我身邊,像我一樣快樂地微笑著。我輕輕地閉上眼,目視我的內心,然后轉過臉,看見,你一直與我同在。
里我讀了《安妮日記》這本書,里面講的是一個在二戰時期猶太小女孩安妮兩年的密室生活。
安妮全家為了躲避戰爭和法斯的追殺,在安妮13歲后不久,全家搬到了荷蘭—阿姆斯特丹公司的后屋,因為當時是法西主義,猶太人慘遭迫害,他們把那里當成了他們的“密室”,安妮自從搬到了荷蘭以后,就一直生活在陰森、寂寞和恐慌之中,但她常常抬頭凝望天空,總感到事情會越來越好,殘酷的戰爭終將結束,合平與寧靜會重新來臨的。
但二年以后,安妮及密室中的所有人遭人舉報,被人投入了集中營。殘酷的現實摧毀一切,最終安妮死了,死于傷寒,這一切多是討厭的戰爭和種族所引起的。
安妮是多么希望自己能夠活下去,所以她在日記中還寫道:“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繼續的活著。”
所以我們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了解歷史、戰爭及種族迫害,更能感受到安妮身上那種勇敢、堅強、不屈服樂觀向上希望活著的那種人生態度。
希望世界上永遠不要有戰爭,永遠和平。
看完了《安妮日記》,我的眼淚不禁流了下來。我們現在是多么幸福:因為沒有戰爭,所以可以吃到可口的飯菜,呼吸新鮮的空氣,可以出去旅游,而安妮一家……
安妮因為是猶太人,所以遭到希特勒的追殺,只好躲進一間又黑又小的地下室。早上8:30到晚上9:30不能說話,不能走路,不能弄出任何聲音還有光。你們想想看那是怎么一種情形呀!而且每天只能吃爛土豆,爛豆子,喝雨水,想到其它的地方去,簡直是天方夜潭。安妮他們一家只要一在外面出現,就必定會被抓走。雖然他們隱藏得隱蔽,但是事實是殘酷的,他們還是被老鷹似的納粹分子抓走了。從此安妮的年齡定格在去集中營的那一天。當英軍解放了那個集中營時,只有安妮的父親堅強地活了下來,連同這本日記也帶了出來。當安妮的父親把這本日記向英軍讀完后,所有人都泣不成聲。
讀完這本書,我思緒萬千:為什么安妮一家不能出來?還要遭到希特勒的追殺?難到就因為他們是猶太人?
讀著此書時,想到這首詩: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可是若沒有生命,又何談自由呢。
一個十四歲的女孩,正當青春爛漫的好年華,正是對萬事萬物好奇,好動而又貪玩的年紀,卻為了能夠在納粹的鐵蹄下存活,在密室里度過了兩年暗無天日的時光。不僅日常生活都受到限制,還得忍受著隨時被發現的恐懼。還好,安妮有著樂觀的心態,她向往著美麗的大自然,享受著偶爾陽光的恩賜,憧憬著得到自由時的幸福生活。
雖然密室里的生活單調的乏味,但是安妮有書做陪,有日記這個不離不棄的好朋友相伴,以致她的每一天不那么死板而苦悶,還有彼德——這個似朋友又似戀人的相知相守,讓失去自由的她偶爾能夠開心快樂。
一場沒來由的戰爭,讓很多無辜的猶太人失去了自由和生命。對活著的向往讓他們忍受著非人的生活和折磨,卻也難保的住生命。
眼看解放在望,安妮和她的親人還是失去了她們寶貴的生命。
人類的野心和欲望一旦膨脹,得多少人的生命付出代價,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寶貴的,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人有權利去剝奪別人的生命。
但愿人世間不再風起云涌,永保太平,永少殺戮。
最柔軟脆弱的是人性,最厚重剛烈的也是人性。——題記
無需忘記的身影,從沒停止的向前,也是有微笑去點綴生命的快樂,再將它們貯藏成最幸福的菊花……
無需是二戰中的神話——安妮。弗蘭克
人們也許忘不了,希特勒向猶太人興起血光四濺的屠刀。瘋狂的殺虐人間的生靈。
也許,只有在那個隱密的小房子里,安妮才能得到足夠的心里安慰。望著,聽著,看著,到 處的一切切早已經面幕全失。而側耳傾聽的只有那轟響的機翼引擎。
她也渴望著青春,渴望著青春的瀲滟,放出奪目的光彩。她用日記記錄下自己與他人的不同 ,播種對和平的希望。
她的個性即風格,像每片葉子,展示著生存的鋒芒與美艷。
她甚至批判當時社會的不公,正如人性的墮落,常常從無視公理開始,社會的尊嚴,常常因 權力濫用萎縮。
《安妮日記》是體現當時猶太少女安妮的成長經歷,日記中透露出一種早熟的才能,有一種 勾魂攝魄的感染力。從日記中我們了解這個女孩過早結束而又不尋常的人生,對所處的那個 孕育卻吞噬了她的時代以及那個給她歡笑和痛苦的世界。
這幾天,我讀了《安妮日記》這本書,令我產生了許多想法。
安妮是個出生在德國的猶太人,因為希特勒上臺后,十分排擠猶太人,所以他們一家搬到了荷蘭。
之后德國侵略者占領了荷蘭,因此,他們的生活變得十分拘束,也失去了許多自由。接著安妮上了猶太人中學,她學習成績不錯,活潑開朗,善于交流,深受同學們的歡迎。
1942年7月,德國開始屠殺并囚禁猶太人。安妮一家在朋友的幫助下何4個猶太人一起住進了一個“秘密小屋”。
他們過著提心吊膽、見不得人的生活。
就這樣,他們在這個沒有陽光的秘密小屋里度過了大約910個日日夜夜。
這本書也寫了許多安妮對人生的感想,讓我也學到了很多。
在我看來,我覺得在這個世界上人人平等,猶太人也應該像正常人一樣過著幸福生活。現在也有一些富人排斥那些窮人,比如保姆、臨時工……
看了這本書我還感悟到了一個道理:人的一生會遇到許多坎坷,不要因為遇到一點挫折就抱怨、放棄,應該勇敢面對,就像安妮他們,在這兩年多的日子里,沒有出過那一扇大門,也遇到過許許多多的問題,比如沒有了糧食、差點被人發現……在他們的艱難面前,我們的小挫折又算什么呢?
《安妮日記》是我在暑假里讀的一本書,講的是安妮在密室里度過的那日日夜夜。
安妮·費蘭克是一個猶太少女,原來居住在法國的法蘭克福,這天是安妮的生日,她收到這個日記本作為生日禮物,并給這個日記本起了一個名字叫吉蒂。
可是,好景不長,法西斯戰爭興起了,安妮一家轉移到荷蘭的阿姆斯特丹,這時,安妮已經上了中學,開始了她的學習之旅。
可是,法西斯已經侵占了荷蘭,安妮一家只好到處尋找安全的地方隱蔽。
終于,在法西斯沒有發現的情況下,安妮一家又轉移到一家果醬公司的密室里。
在這間密室里,安妮度過了24個月,她躲進去的時間正好是女孩子最重要的的花季階段,可是,安妮沒有享受到花季的幸福,迎接她的只有大炮聲、槍聲等等。還有,在密室里不能點燈,不能有光,不能有……總之還有很多很多的規矩。安妮就在密室里一直寫日記,她用她的筆為了實現自己要做個作家的夢想,寫了一本書,這里面記錄了安妮對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等問題的看法,用現代人的語氣,為我們描述這她的世界。
暑假我讀了一本名著《安妮日記》,這本書用日記的形式記錄了猶太小女孩安妮.弗蘭克的生活實錄。
安妮.弗蘭克于1929年出生于德國法蘭克福的一個商人家庭,希特勒擔任總統后德國法西斯開始迫害猶太人,安妮一家移居到荷蘭,可是好景不長,德國又占領了荷蘭,弗蘭克一家只能躲進密室里生活。1942年6月12日是安妮的生日,她得到了一個生日禮物日記本,還給它起名叫“吉蒂”,從此以后安妮每天都給“吉蒂”寫信,他寫的都是關于信仰和宗教的信,這使我非常感興趣,安妮雖然呆在密室里,但她對生活充滿了信心,她十分渴望去外面的世界,十分熱愛生活。安妮在密室里呆了二十五個月之余,在1944年8月4日安妮一家因壞人告密被捕,抓去集中營,后來染上傷寒失去了生命。
在這本書里我學到了很多,安妮雖然年齡不大,但卻很成熟。她十分堅強,有勇氣,從容的面對一切。她的這種熱愛生活的精神,對生活積極的態度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
剛開學時Mr彭推薦我們讀兩本書,一本是《安妮日記》,另一本是《駱駝祥子》。
我們組組員比我買的早,他看了一些內容后說,安妮一家太慘了。
當我翻開書的第一頁時,著實帶有一定的哀傷之情。
在安妮13歲生日后不久,因為當時是法西斯主義,猶太人慘遭迫害,所以安妮一家以及范丹夫婦和他的兒子彼得,杜瑟爾醫生和在安妮爸爸公司工作的克萊爾、米普、艾莉搬到了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分公司的后屋,安妮在日記里一直稱它為密室。
安妮自從搬到荷蘭以后,就一直生活在陰森的密室里,白天不能打開窗簾,怕別人看見,晚上只能打開一點點窗戶透透氣,但立刻就要關上;上午吃完早餐以后就不能用水了,因為隔壁會聽到;再加上一家人脾氣暴躁,經常大吵大鬧,克萊爾又體弱多病,外面不斷傳來的猶太人被殺的消息,搞得大家心神不寧。
在1944年的8月4日,在光明就要來到的時刻,納粹分子沖進了公司的后屋,逮捕了這些猶太人,結束了他們兩年的密室生活,最后,安妮以及她的姐姐、媽媽,范丹夫婦一家,杜瑟爾都慘死在集中營里。克萊爾被送往德國服勞役,中途逃脫;只有安妮的爸爸活著走出了集中營。
安妮,一個花兒般的少女,被納粹分子殘忍的奪去了生命。
《安妮日記》是安妮·弗蘭克寫的,講的是安妮的爸爸媽媽還有姐姐,為了躲避德國警察的追捕,躲進了父親的辦公室,于是他們開始了兩年之久的“密室”生活。后來,凡·達思一家和杜塞爾也搬了進來。
而中間讓我欣慰的是,當安妮的爸爸媽媽在唉聲嘆氣時,安妮卻一笑而過。因為她很樂觀,之所以樂觀,才會一笑而過。當時他們的生活十分受限制:走路不能發出聲音、不能出還要早睡晚起……但是安妮卻以樂觀的態度來看待每一件事。
由此可見,樂觀對人生是多么重要。如果安妮不樂觀,她就會像其他家人一樣被籠罩在悲傷之網下。所以我喜歡安妮,因為我有時很悲觀地看待事情,悲觀和樂觀像兩面鏡子,一面能照出事物的美好,另一面卻只能照出事物的缺點。在生活中,我們去看待一件事情,何不想著用樂觀的態度去看待?就比如文中的安妮,她雖然聽到家人在埋怨眼瞎的生活,但是,她卻不把這當回事兒。我仿佛聽見一個不屈的靈魂在黑暗中大聲地吶喊。
所以,我們一定要像文中的安妮樂觀地看到事情,這樣才能幫助我們成功地做更多的事情,不會陷入失望的沼澤。正如佚名所說的“你的負面情緒,并不是一直都有的,而是你沒有樂觀地看待世界。”
寒假里我讀了《安妮日記》這本書,里面講的是一個在二戰時期猶太小女孩安妮兩年的'密室生活。
安妮全家為了躲避戰爭和法斯的追殺,在安妮13歲生日后不久,全家搬到了荷蘭—阿姆斯特丹公司的后屋,因為當時是法西主義,猶太人慘遭迫害,他們把那里當成了他們的“密室”,安妮自從搬到了荷蘭以后,就一直生活在陰森、寂寞和恐慌之中,但她常常抬頭凝望天空,總感到事情會越來越好,殘酷的戰爭終將結束,合平與寧靜會重新來臨的。
但二年以后,安妮及密室中的所有人遭人舉報,被人投入了集中營。殘酷的現實摧毀一切,最終安妮死了,死于傷寒,這一切多是討厭的戰爭和種族所引起的。
安妮是多么希望自己能夠活下去,所以她在日記中還寫道:“”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繼續的活著。
所以我們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了解歷史、戰爭及種族迫害,更能感受到安妮身上那種勇敢、堅強、不屈服樂觀向上希望活著的那種人生態度。
希望世界上永遠不要有戰爭,永遠和平。
今天,我讀了《安妮的日記》這本書,深深地被主人公安妮感動了。
她是一個堅強的猶太女孩,可在納粹執政后,猶太人不斷遭到排擠與迫害。幾經逃亡后,安妮一家躲入秘密小屋中。在里面度過了漫長的兩年零二十五天后,被德國警察發現并送往猶太人集中營。安妮不幸染上傷寒,在不滿十六歲時病死在床上。可憐的安妮并不奢侈:重新得到祖母愛撫;騎自行車兜風;有個知心朋友……愿望中,寄托著一個女孩對正常生活的渴望。此刻,我真想對她說:“可憐的安妮,請到我家來!”
可憐的安妮,你不是因為失去祖母而痛苦不堪嗎?請到我家來!我也有一位慈愛的祖母,她說等你來了,她每天都給你做香噴噴的飯菜。
給你無微不至的關懷,讓你重新得到祖母的愛撫。
可憐的安妮,你不是想騎自行車兜風嗎?請到我家來!我專程為你準備了一個你喜歡的藍色自行車,還會經常陪你去兜風。另外,我們還可以一起去欣賞草原的美景,領略自然的氣息。
可憐的安妮,你不是想擁有自己的小書桌嗎?請到我家來!我特意為你準備了一個可愛別致的小書桌,你可以在那兒讀書、編制一些小物品……
可憐的安妮,你不是想有個知心朋友嗎?請到我家來,我們可以一起交流,互相傾吐心事。
我讀了安妮日記這本書,安妮的一切鼓勵了我。
我很喜歡安妮說的這幾句話:“只要我還活著,能看到這陽光,這無云的天空,,我就不可能不幸福!” “只要還有這些,只要還有這陽光,這無云的藍天,只要我能看到這些,我就不會憂傷!”安妮的這幾句話鼓舞了我,她是那么堅強,我很佩服她,在那樣的險境里,居然還能那么開朗!我覺得安妮日記比我以前看過的書更具有真實性,因為這本書不是編出來的。
我在看安妮日記的時候,總會把安妮所處的環境和自己比較,猶太人沒有自己的國家和土地,到處遷徙,只能靠經商維持生計。他們遷到西歐后,遭到當地封建主的歧視。安妮是在德國人的歧視下長大的,而我卻是和平平等的社會下成長的。自從開始看安妮日記,跟安妮的生活狀況相比,我的生活活多好啊,安妮喜歡上學,可因為她是猶太人,后來上不了學,我卻還能上學就有了自信心,上星期四體育課測試50×8我跑了1分47,我很興奮,雖然這成績對于別人來說,很小菜一碟,但對于我來說,這已經是不錯的成績了。
我知道我出了這種成績,是因為安妮有著的堅強精神,她那種精神打動了我。我很喜歡這本書!
讀完德國作家安妮.弗蘭克所著的《安妮日記》后,安妮,從這個比我大幾歲的小姐姐身上,我感受到了太多的震撼。
黑夜里我關掉燈,想象著我的小房間就是安妮曾經躲避德國侵略猶太人所住的房間:“秘密后屋”。在這兒住上二十五個月,那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晚上睡覺會被炮聲驚醒,被警察的敲門聲給吵醒,還會被小偷雜亂的腳步聲嚇醒……每天連上完廁所沖水都要膽戰心驚。
安妮雖然也害怕這種恐怖的生活,但她從不曾絕望過。她堅持讀書學習,希望將來成為一名記者和作家,盼望著有一天能在一個和平的世界里施展自己的才能,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渴望美好活下去的安妮,依然是那么堅強,盡管挫折一次次向她進攻,但她毫不退縮。猶太人——最聰明的民族,常常讓人嫉妒,所以安妮——這陽光女孩也蒙受不幸,但她依然希望、等待著幸福的到來……
這時,我才感到我是那么的幸福,從小生活在和平的年代里,被父母呵護著長大,就像溫室里的花兒,經不起風吹雨打。
安妮,一個不曾絕望的女孩,一個永遠樂觀的女孩,她永遠活在我們心中,不斷激勵著我們堅強、勇敢、快樂地生活!
《安妮日記》是德國德籍作者安妮弗蘭克遇難前兩年藏身密室時的生活和情感的記載。作為一名成長中的少女,她在日記中吐露了與母親不斷發生沖突的困惑以及對性的好奇。同時,對于藏匿且充滿恐怖的25個月的密室生活的記錄,也使這本《安妮日記》成為德軍占領下的人民苦難生活的目擊報道。安妮日記的最后一則,所標的日期是1944年8月1日。戰爭結束,安妮的父親奧托·弗蘭克(集中營幸存者)決定完成女兒的宿愿,將日記出版問世。
這本書從一個少女的角度記錄了二戰給猶太人的生活和心靈帶來的毀滅性破壞。日記中既有擔心被發現的多次驚恐,又有日常生活中的歡樂溫馨。安妮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密室中每個成員的鮮明性格,使他們活生生地浮現在讀者眼前。而結尾又是戛然而止,一切歡樂、爭吵都埋葬在發配往集中營的路上。少女童趣的世界和那殘酷的現實的碰撞讓每個看完書的人都會陷入沉思。所以,這是一本特別的、深入的、記錄二戰的書籍,值得我們反復閱讀與思考。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