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記讀后感9篇
一天的時間眼看就要結(jié)束了,我們對人和事情也有了新的看法,何不趁現(xiàn)在趕緊寫一篇日記。為了讓您不再為寫日記頭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狂人日記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狂人日記讀后感1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中寫道:“我橫看豎看都只有兩個字,那就是吃人。”而老舍筆下的《駱駝祥子》中寫道:“這是個吃人的社會,他不讓好人生存。”兩者主題相比,都充分的批判了舊社會,唯一不同的是老舍筆下有一個力圖靠自己辛勤奮斗而改變命運的“駱駝祥子”。
《駱駝祥子》的故事發(fā)生在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當時在各種惡勢力的壓迫和政治的剝削下,百萬破產(chǎn)農(nóng)民紛紛涌入城市,而祥子正是其中一個。
全書敘述了駱駝祥子在經(jīng)歷人生的三起三落的打擊下精神崩潰從而變成一個慵懶自私的庸人的故事。
整個故事令人回味的同時也飽滿深思:“在舊社會的壓迫下,人的精神承受程度就僅此而而已嗎?” 文篇開頭有一段這樣的記敘:“祥子本來生活在農(nóng)村,18歲是喪了父母和丟失幾畝田便到北平當人力車夫。
咬牙苦干了3年,湊足了100塊錢買了輛新車,這使他幾乎激動的哭了出來,他幻想著照這樣拉下去趕上兩年,就又可以買輛新車,一輛,兩輛……他也可以開廠子了。”這段故事情節(jié)細膩的描繪了祥子的遠大理想,這同時也使我們充分的感受到了小生產(chǎn)者積極進取的精神,更重要的是這種精神是殘存在舊社會中。
而文末又有一段這樣的記敘:“他低著頭,彎著背,口中叼著個由路上拾來的煙卷兒,有氣無力的慢慢蹭。
只是他走他的,低著個頭像做著夢,又像在思索著點高深的道理。”這段文字也細膩而生動的描繪了祥子陪人送殯的一個場景。
由文篇和文末的兩段描繪而形成的強烈對比中,我感到痛心,一個擁有遠大理想的勤人竟變成這樣一個慵懶、游手好閑、無所事事的小老頭。
合上整本書,我的心交錯縱橫。
此刻飽滿著心酸、同情與深思。
我同情,那是因為像祥子這樣的人的遭遇太過悲涼;我心酸,那是因為祥子由一個正氣之人變成充滿歪風邪氣的用人;我深思,難道在這樣一個社會背景中,中華兒女就只能被失敗搓倒嗎?不僅在舊社會,今時今日,也存在著許多類似祥子這樣的事情。
我有一個小阿姨,最讓她引以為傲的就是她的兒子。
表哥是一個異常優(yōu)秀的學生,德智體美勞在他的身上都能充分均勻的發(fā)展,而且他經(jīng)常在各項國家賽事拿獎,對于我們旁人而言他簡直就是一個令人羨慕的典型的好學生。
那時高考剛剛結(jié)束,在我心中以他的資質(zhì)清華北大是絕對沒有問題的所以我便趁這個好時機回老家恭喜他。
一份心意始終抵不過命運的安排,一個噩耗從別人的口中傳來:表哥因3分之差無緣清華,精神崩潰后遂自殺而逝。
這無疑對我來說是個極大的霹靂,我先是極大的震撼,然后便是莫大的嘆惋。
我感嘆這樣一條鮮活的生命就此而逝;我感嘆祖國未來的棟梁就此消失;我感嘆這樣一個飽讀詩書的聰明人處事怎么如此極端。
近年來,全國各大媒體不斷報導出有關“考生壓力過大精神崩潰或者自殺這樣一些惡性的事件。
據(jù)統(tǒng)計,我國因考試而造成的惡性的事件的發(fā)生率以每年5%的百分比在持續(xù)上漲。
面對這些噩耗,難道我們只能為他們嘆惋?難道我們只能熟視無睹?難道我們只能坐以待斃?不,我們是完全有機會去阻止悲劇的發(fā)生。
如果我們能夠細心的去看待這些事件,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精神上的承受極限從而促使極端的處事方式。
讓我們換個角度來思考,假如祥子樂觀點,咬牙再苦干,那么他早已是一件車廠子的老板了;假如表哥嘗試心胸放開點,培養(yǎng)好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去復讀的話那么憑他的資質(zhì)早已在清華的學堂里“兩袖清風”了;假如全國成百上千的自殺考生也和表哥一樣,那他們也早已實現(xiàn)各自的理想各奔東西了。
所有的假如,不是存于腦海的泡影,不是嘴上的不切實際,更不是耳上的危言聳聽,它是可以實現(xiàn)的,唯一的前提是:放飛心情,積極樂觀。
青春是一道絢麗的彩虹,稍縱即逝。
青春是一艘急流而下的航船,不可回頭。
青春是一樣別致的禮花,美景難有。
讓我們把握好人生的方向,在青春的藍天自由翱翔;讓我們把握好自己的心態(tài),沐浴在理想的春風中;讓我們把握好自己的思想,乘著青春,綻放出人生最美好的禮炮。
社會固然沒有百分百光明的,但是如果我們改變態(tài)度及社會觀去適應這個環(huán)境的話,命運的改變一切皆有可能。
保爾·柯察金曾說:“人生是一條船,在生命里旅行,沒有不受傷的心靈,堅持住,不要沉默。”因此,把握好人生的方向,開好人生的小船,切勿做那只潦倒的駱駝。
狂人日記讀后感2魯迅曾經(jīng)說過:“沒有沖破一切傳統(tǒng)思想的手法和闖將,中國不會有真正的新文藝的。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fā)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前途的燈光。”
《狂人日記》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現(xiàn)代白話小說。令人驚異的是,這部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上具有開山意義的作品,已經(jīng)顯示出極其成熟的特色,使后來的許多研究者為之傾倒,究其原因,除了魯迅深厚的文學素養(yǎng)外,我們也無法不嘆服于先生的天才。
犀利的思想與凝練老辣的語言融為一體,撕開其潛意識里面的自私,冷漠,懦弱等變態(tài)性的劣根心理,使他們在惶惶不安之中受到靈魂的折磨。在《狂人日記》中并用著兩種創(chuàng)作方法:實寫人物,用的是現(xiàn)實主義;虛寫寓意,用的是象征主義。作品的思想性主要是通過象征主義方法來體現(xiàn)。但不同于一般象征主義作品的是,文章中的象征主義方法不是獨立的,它只是依附于現(xiàn)實主義而存在,如同影子依附于形體而存在一樣。自然,影子又并非可有可無,相反卻十分重要:如果沒有象征主義方法構(gòu)成濃濃的影子,作者投射在狂人身上的思想光束就無從顯示。可以說,現(xiàn)實主義方法構(gòu)成小說的骨架和血肉,象征主義方法構(gòu)成了小說的靈魂。
小說刻畫了一個精神迫害癥患者對周圍世界異于常人的內(nèi)心感受和情緒流變,從而揭示了被封建文化統(tǒng)治的社會的“吃人”本質(zhì),全面顛覆了封建文化的合法性,喊出了“救救孩子”這樣富于啟蒙主義意味的聲音。魯迅曾借用吳虞的說法追認自己的小說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實際上這篇小說有著更為深刻的意蘊。小說的深刻性既表現(xiàn)在對他人進行反封建思想革命啟蒙的徹底性上,也表現(xiàn)在魯迅對于知識分子充當 啟蒙角色的資格的質(zhì)疑上。魯迅沒有像同時代其他知識分子那樣有一種高高在上充當救世主的心態(tài),而是把這種否定也指向了知識分子本身。魯迅的創(chuàng)作過程可以看作是對身內(nèi)身外雙重世界的搏斗過程。這是中國反封建思想革命最為徹底最為決絕最為深刻最為清醒的聲音。如果我們撇開是帶背景的束縛,把思考擴展到整個人類世界的發(fā)展歷史,擴展到整個人類世界的生存境遇,那么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制約、相互限制的 ……此處隱藏11939個字……人周圍環(huán)境、氛圍、人物關系中融入了極精彩象征性描畫,這就使讀者所感受到狂人,在內(nèi)在精神上,成了一個站在時代前列先覺者,一個反封建啟蒙斗士。可以說,現(xiàn)實主義方法構(gòu)成了小說骨架和血肉,象征主義方法構(gòu)成了小說靈魂,二者相互結(jié)合缺一不可。第三,在敘述視角上,《狂人日記》“日記本文”部分采用是白話,敘述者是白話文第一人稱“我”,“序言”部分采用卻是文言,敘述者是文言文第一人稱“余”,這樣在文本中就出現(xiàn)了兩個對立敘述者(“我”與“余”),形成了兩重敘述和兩重視角。文言部分所表現(xiàn)出來內(nèi)容和白話部分所反映出寓意是對立,白話部分表現(xiàn)雖然是“狂人”非正常世界,卻具有瘋狂中清醒,處處顯示了對舊有秩序反抗,是不正常中正常;文言小序部分寫狂人病好之后,已“赴某地候補去了”,成為了候補官員,表現(xiàn)雖然是一個傳統(tǒng)意義上“正常人”世界,實際上卻是正常中不正常,表明反封建戰(zhàn)士已經(jīng)向黑暗現(xiàn)實屈服,成了封建統(tǒng)治者一員。這樣,小說文本就具有了一種分裂性,對立因素相互嘲弄與顛覆、消解,形成了反諷結(jié)構(gòu),表現(xiàn)出了魯迅對現(xiàn)實深刻懷疑和極度絕望,表現(xiàn)出了“夢醒了卻無路可走”悲哀。第四,成功地塑造了豐富復雜、蘊藉深厚狂人藝術形象。狂人是一個具有暗示性寄寓意義形象,他身上同時存在著理性、非理性,啟蒙、非啟蒙精神特征,他是被庸人社會宣布為瘋子覺醒者、受迫害者、見證者,和受到長久精神壓抑戰(zhàn)士形象,是在近現(xiàn)代社會,受到西方文化影響“覺醒了卻無路可走”知識分子悲劇典型,象征是近現(xiàn)代社會(晚清至民初)所有壯志未酬先覺善斗之士和反封建先驅(qū)。《狂人日記》整個情節(jié)發(fā)展都是建立在這樣一個思想基礎上――知識者覺醒程度和他在中國當時社會上孤立程度是成正比例發(fā)展,越覺醒就越孤立。“狂人”越是深刻地感到封建禮教吃人本質(zhì),越是極力反抗這種禮教,周圍人越是把他看作是一個不值得理解和同情“瘋子”。“狂人”命運深刻地體現(xiàn)了當時覺醒知識者悲哀。
魯迅明寫是狂人狂態(tài),實際上筆筆觸動都是讀者思考時代、社會、人生真諦心弦。狂人并不是一般典型性格,他是象征性,是整個五四時代先驅(qū)者憤激思潮藝術象征,我們從狂人日記中,感受到是充滿著批判和追求、深思和戰(zhàn)取一首氣魄宏大、熱情奔放時代思潮交響樂。所以,它一經(jīng)發(fā)表,就在思想界和文學界引起了廣泛反響,《新潮》雜志著文稱譽“瘋子是我們老師”,“我們帶著孩子,跟著瘋子走,――走向光明去”。
狂人日記讀后感9“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見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見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發(fā)昏;然而須十分小心。不然,那趙家的狗,何以多看了我兩眼呢?
我怕得有理。”
這是狂人日記的開頭,一個詼諧幽默,卻又意味深長的開頭。月光沒有用亮或美麗這樣的字眼,只是用了一個很好這樣的一個很籠統(tǒng)的概括。緊接著“我”就出場了,很自然又帶出了一句趙家的狗,很平淡的描寫,但卻越咀嚼越有趣,接著你會忍不住笑出聲來。怎么就突然寫了這么一只狗呢,還去在乎一只狗多看了自己兩眼,這就是一個患了迫害癥的狂人了。
魯迅曾在他的《自嘲》詩中這樣寫道:“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樣的一個魯迅在平常人看來是如此的辛辣而且罵人不帶臟字,你看這日記寫的吧。時不時就有這么一句,你不仔細琢磨還好,細細一想,若你是他罵的那類人,你能嘔出半斤血,不足為怪,誰讓那些人該罵呢。
與我“有仇”的趙貴翁、被我踹了一腳的古久先生的陳年流水簿子,、嘴里罵著要咬兒子的昨天街上的女人、狼子村來的告荒的說要挖人心肝的佃戶、與醫(yī)生“串通”好了的說等我養(yǎng)肥了的親大哥……這些人物都寫的那樣的傳神,讓人都快相信這狂人的瘋狂的想法了,好像他們真的是圖謀不軌的人。
“凡是須得研究,才會明白。”
這個狂人晚上睡不著,只能去研究了,這一研究不要緊,卻引出了一句石破天驚的議論:“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這一句的對立面你可知道是什么?這一句一說出你可知道是要打到誰嗎?這一句得罪的你可知道誰哪些位嗎?是統(tǒng)治了中華幾千年的儒家思想!是在所謂的知識分子眼中至高無上的孔老夫子!是仁義禮智信根深蒂固地生長的所有中國人的“圣潔”內(nèi)心!
別人要吃我也就算了,可是“吃人的是我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這不是很可悲嗎?還有更可悲的呢,是什么呢,待會說。
“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趙家的狗又叫起來了。獅子似的兇心,兔子的怯弱,狐貍的狡猾,……”這幾句好像前言不搭后語的,許多人熱衷于熟練的說出這幾句,以顯示他們對魯迅是相當了解的,但可知其中深味啊?獅子是誰,兔子是誰,狐貍是誰,其實這是一個“人”。一個性格相當復雜的“人”。這個“人”他在比他狠的人面前是兔子,而在比他弱的人面前他又是一只狐貍兼獅子,像狐貍一樣哄騙著,然后像獅子一樣咀嚼著。話說回來,那些不求甚解的“五柳先生”豈不是也是又像獅子又像兔子又像狐貍嗎?
就在我們迷迷蒙蒙的聽著狂人的絮叨和覺得吃人的理論可笑的時候,狂人的一句叩問又是如此的震徹天宇:“從來如此,便對么?”魯迅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關注國民性的質(zhì)問者。這也許就是中國人的奴性,你只要讓我活下去,我就老老實實的呆著不動彈,任你鞭抽棒打,只要我忍得住,我就必須要做個好奴才,夜夜祈禱著下輩子翻身做主人。中國人忍夠了嗎?中國人沉默夠了嗎?從來如此,就對么?
狂人是真的成了狂人了,沒日沒夜的擔心著。世人呢,他們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別人吃了,都用著疑心極深的眼光,面面相覷,放不下這心思,不管是父子兄弟也好,夫婦朋友也好,師生仇敵也好,各不相識的人也好,都不知道誰和誰結(jié)成了一伙,互相談笑著,互相提防著……
狂人不想被吃,也不想自己的大哥淪落,于是去勸他,誰知,大哥也忽然顯出了兇相。他只能自己出了一身冷汗,默默的嘆氣了:“你們立刻改了,從真心改起!你們要曉得將來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啊!”
太陽也不出,門也不開,忘記了昨天的月光到底有沒有,趙家的狗好像也不叫了,卻想起了自己的妹子好像也死了,這時的狂人終于也察覺到,原來自己也是個吃過人的人啊,而且吃的就是自己的妹子,還吃的那么香,毫無察覺異樣。原來自己也是個吃人的人嗎?自己吃人時也是那樣自然嗎?這時的自己也要被人很自然的吃掉了?
這日記是狂人病中自己寫的,病后也對自己的言行有點哭笑不得,不知所云。這才是狂人的最可悲之處啊。一個病中的人看到的月光的很好的,看到的世界時那樣的清晰呢,可是病好之后呢,他又成了一個“正常人”,本來應該的正常狀態(tài)被所有的人理所當然的認作了病重,本來應該的病態(tài),卻是整個民族的引以為豪的常態(tài)。拊膺長嘆也嘆不盡這其中的無奈與可悲啊!這難道是狂人一個人的悲劇嗎?
來看看狂人日記是怎么的結(jié)尾吧。
“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
救救孩子……”
見識了魯迅的橫眉冷對,這里就見了他的俯首甘為了。中國還有的救,魯迅告訴我們興許還有的救,這些活了這么那么久的人都吃過人或者正面臨著被吃,可是還有孩子啊,這才是民族的希望,救救孩子,血脈莫斷!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