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狂人日記》讀后感
一天的生活不知不覺間結束了,我們對人和事情也有了新的看法,這時候,最關鍵的日記怎么能落下。日記你想好怎么寫了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狂人日記》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狂人日記》讀后感1《狂人日記》就是一把解剖刀,通過解剖自己而剖析了舊社會的人們的精神危機和國民性格。——題記
一看到是魯迅先生所著的書,便迫不及待地翻開閱讀,沒想到書中竟全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字眼兒——“吃人”!
看完之后細細品味,我發現了比吃人更可怕的事,那就是“禮教吃人”,所謂“禮教吃人”指的是封建統治者剝削并壓迫勞動人民的利益。
狂人日記中,除了主人公“狂人”其他所有人都吃了人,或是因為忠君,或是因為饑荒,或是因為孝道,或是因為憎惡,或是為了報仇,又或是為了懲惡,就連狂人自己都不確定自己是否吃過人。
而“狂人”的由來也并非因為他“發狂”了,而是因為它不同于大眾“普遍吃人”,有了超前的思想,故被那些平庸的人當做“狂人”。書中每一個人都小心、猜疑、殘殺,成為一種難以扼制的惡性循環。狂人還從每頁的“仁義道德”中看出“吃人”二字,更表明了那些統治者頂著仁義道德的名號來吃人,“吃掉”人民的利益。
每個人的心靈都被玷污。因此作者在篇尾寫道:沒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孩子的心靈是純潔又美好的,“狂人”只希望孩子們能不沾染上塵世的灰土,不延續“吃人”的習慣。
“吃人”者本無錯,可恨的是黑暗的舊中國。封建舊社會就像一顆毒瘤,腐蝕了當時的廣大民眾。因此,我也萬分慶幸我生活在的是一個國泰民安的時代。
讀完此書,我不由敬佩起魯迅先生及眾多愛國人士。他們頂著被吃的風險,用自己的方式盡最大的努力,對抗世上所有的殘暴和不公,喚醒人們心中的民族靈魂!
《狂人日記》讀后感2《狂人日記》是魯迅創作的第一個短篇白話日記體小說,小說通過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寫,揭示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魯迅先生運用精神病人內心的獨白方式把他想所表達的內容發揮地淋漓盡致。那時候人們生活在非人的社會中,魯迅先生目睹了這一切,他毅然決然的棄醫從文,踏上了革命的道路,化筆為刀,用手中的筆跟敵人作戰斗,用手中的筆喚醒沉睡的東方雄獅,讓人們知道祖國的榮辱興衰。魯迅不僅僅是一名作家,同時也是一個偉大的革命家。他用他手中的筆揭示腐朽黑暗的社會,他就在這片藍天中盡情地展翅高飛,寫作則是最適合他的“翅膀”。
魯迅先生抨擊了當時吃人的社會現實。他巧妙借助”我”這一角色,描繪了人性的丑惡與世界的殘缺。說實話,這篇文章的色彩過于晦暗,但這晦暗中分明灼射著亮光,透露著激蕩與高昂!”吃人!”真的是吃人嗎?這顯然不是先生的直接目的,先生眼中的吃人只不過是在社會現實的無情壓迫和吞噬下,人性一點點地泯滅。或許在茫茫夜幕下,先生一人獨立于窗前,望著窗外被流水般月光籠罩的夜獨自嘆息。”吃人的人的兄弟”,天下誰不為兄弟?所以先生揭露的顯然不只一人,而是整個民族。”食人”的民族,何時能清醒?先生以灰冷的一面,向塵世發泄著憤懣。然而,黑暗是如此的深廣,吞噬了一切,只有先生那熾熱和焦灼的心在跳動著,熠熠發光!
《狂人日記》讓我深切體會到先生內心的痛苦,一方面又為當時社會的憂憤,同時又對中國甚至是人類的前途表達了深廣的憂憤,直指中國封建主義文化的核心,同時對現實社會中的黑暗又進行了毫不留情的揭露。
《狂人日記》讀后感3狂人也來自吃人的“家族”,他同樣肩負著歷史的因襲的重擔。但是他開始覺醒了,他敢于掙脫“從來如此”的傳統束縛,熱烈地向往著容不得“吃人”的人存在的新時代。他真誠的自省:“四千年來時時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有了四千年吃人履歷的我,當初雖然不知道,現在明白,難見真的人。”他所發出的“救救孩子”的呼吁,是要把被吃的人群從悲劇中拯救出來,通往光明的未來。
狂人是一個封建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叛逆者。當然,他還不是新時代的“真的人”。他看出大哥一伙“豈但不肯改,而且早已布置好繼續吃人的陰謀。”卻還想“勸轉”他的放棄“吃人的心思”。對吃人者的“勸轉”思想,顯然是“狂人”思想上的一個局限。但是,狂人卻畢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與封建傳統相決裂的真正的叛逆者。是他發現了封建社會的“吃人”本質,也是他敢于對“從來如此”的“吃人”舊秩序提出懷疑和挑戰,同時,又是他喊出了“將來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預言,并為此而尋求新的道路。他反映著經受幾千年的沉重封建壓迫的人們開始覺醒,開始反叛。他是凝聚著時代藝術的叛逆者的形象。
在歐洲,意大利偉大詩人但丁,以他著名的《神曲》第一次向人們提示了新時代的思想而成為“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在中國,給中國人帶來嶄新時代感的第一篇不朽之作,則是魯迅的《狂人日記》這篇小說以驚世駭俗的思想和藝術力量顯示了歷史已由“中世紀跨進了現代”,顯示了中國文學已告別了歷史的過去而進入了一個新的紀元。這正如沈雁冰的在《讀之吶喊》一文中回憶到當時讀這篇小說的感受時說,簡直感到“猶如久處黑暗的人們驟然看見了絢麗的陽光”;也如張定璜在《魯迅先生》中說,《狂人日記》使他覺得:“我們就譬如從薄暗的古廟的燈座底下驟然間走到夏日的淡光里來,我們由中世紀跨進了現代。
《狂人日記》讀后感4寒假期間,我看了一本《魯迅專集》,其代表作品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歷史小學集《故事新編》等組成。
我對《吶喊》中一篇《狂人日記》影響非常深刻,它是魯迅先生的第一篇白話小說,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具有特殊意義和地位。魯迅先生用諷刺手法對封建社會猛烈批判,他同情弱者,痛恨以強欺弱。書中描繪狂人是一位瘋人他看到封建社會是一個人吃人的社會,他時時需要提防被他人吃掉,又擔心他吃了別人的肉,過著亦實亦虛,亦真亦幻的生活。
從瘋人的跳躍的思維中我能看到可怕的封建社會,老百姓永遠受上層社會的人欺壓,過著痛苦的生活。想到我們現在過著多么幸福,生活在無憂無慮的社會主義社會中是多么幸運,我們應該感謝那些為了推翻封建社會而獻出生命的英雄們,并且要學習他們無私的奉獻精神和為崇高理想努力奮斗精神。
《狂人日記讀后感300字》(四)
《狂人日記》是魯迅所作,也是中國的第一本現代白話小說,內容大致上是以一個狂人的所見所聞,指出中國文化的朽壞。
《狂人日記》中的狂人所患的病是迫害狂,從醫學的角度來看,其突出的癥狀是病者處于一種反應性妄想之中,對于周圍的一切,都可能因某一事物特征引起多疑性反應:或懷疑有人害他,或懷疑有人侮辱他。魯迅用這部小說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它以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頗激動了一部分青年讀者的心。的確,《狂人日記》在近代中國的文學歷史上,是一座里程碑,開創 ……此處隱藏4190個字……>
這篇文章讓斯聯想起一句話:“說高尚,誰在高尚!說低俗,誰又在低俗!”,這是何等暢快淋漓的一句話哉!!!斯也在最后有一疑問,便是上句話了。
《狂人日記》讀后感12今天我讀了魯迅的《狂人日記》,魯迅是我國的大文豪,拿起他的散文真還擔心讀不懂,翻開第一頁,靜靜地讀了起來......
《西游記》中最迷人的人物是孫悟空,這個神通廣大的猴子上天入地,獨來獨往,無拘無束,成了孩子們理想的象征和寄托。西行路上的八十一難以及一路的神奇怪異、動人心魄的神魔沖突,反映取經過程中遭受的磨難和艱辛。“真經”已成了“成功”和“目標”的象征。每每我碰到困難時,我總會想起孫悟空為幫助師傅唐僧取到真經,不怕困難、百折不撓的精神,我就會勇敢起來,戰勝一個又一個困難。
文章不是很長很長,分為好幾篇,每一篇都是一天所寫,就像是日記一樣,從這個“狂人”的日記中,我們看出了一個人吃人的社會,讀書筆記。所有人都想著如何去吃人,就連自己的親人都要吃自己,每天都是驚險的一天,都有人惦記著要吃你,描寫出了一個可怕無情的人吃人的社會,黑暗恐怖讓人害怕的一群人,讀來讓人膽戰心驚。
從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些人,這個社會多么的無情和殘酷,不顧親情,什么都不顧,只是去想著如何去吃人。
聯系魯迅先生所處在的時代背景可見當時真是的社會就像書中所描繪的那樣,人吃人,殘酷黑暗,老百姓就像那要被吃的人一樣,毫無防抗之力,而那時的政府就像是吃人的人,殘酷無情。生活在這樣之中的人除了折磨就是站起反抗,可是國人的心早已沉睡,魯迅先生就是用這樣的文章來喚醒國人的心,使中華民族站起來,奮起發抗。
讀了魯迅先生的文章,我仿佛又回到了那就社會,了解了那時的社會,是我對魯迅先生這個人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
《狂人日記》讀后感13本文最大的特色就是整篇文章分許多小章節。一個章節只有短短幾行,可是就是這么短短的幾行,將當時社會上人吃人的現象表現得淋漓盡致。
它的出世仿佛就如混沌天地間一束光芒,更像一臺放映機,它的筆鋒所向,直接指出了人心矛盾之所在。樸實的語言把我拉近書中的世界。一位飽含醫學底蘊的愛國人民為了喚醒麻木的國人,棄醫從文,在書桌前奮筆疾書。“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結尾的一句話帶給了我迷茫與困惑。于是我一遍遍地細讀著,魯迅想要批判的不正是這吃人的社會,吃與被吃,仿佛是天經地義。但是吃人的社會不會長存,將來容不得吃人。唯有狂人,也就是以作者的眼光發現這一現實問題,因而通過作者的筆觸傳達給我們。我讀到了作者的目光深遠,以及他對未來的孩子懷抱著的希冀。
從開始心情爽快,夜晚很好的月光,看出還未意識到所存在的危險,其中提到趙家的狗,為后來發展做出預示的鋪墊。后是今晚沒月光,于是開始渲染陰暗的氣氛,以趙貴翁為代表的一群人都以仇恨的眼神看著我,連小孩子也一樣,是他們娘老子教的,與末句相呼應。表現出當時社會的黑暗籠罩,封建黑暗禮教已經從本質上侵蝕了整個社會從小孩到老者的思想。那樣的社會,陰冷的黑暗恐怖的氣息漂浮在空氣中,令我感受到的是毛骨悚然!
唯有文中的狂人是清醒的,他周圍的人都是吃人的人,甚至連狗也是。狂人其實是一個敢于向傳統世俗社會挑戰的清醒反封建者向世人講述這個社會的吃人本質,意欲喚醒人們,一起推翻舊的吃人的封建禮教。可是根深的蒂固的吃人禮教讓受迫害的人們依舊麻木,國民的劣根性一覽無遺。短短的幾行字,將國民現狀暴露地一覽無遺。經過歷史的更迭,飽受封建禮教的國民喪失了同情心與善良心,變得麻木愚昧。而這也是作者想要折射出的現狀。作者也是對未來懷有肯定,希望未來的孩子能在公平公正的世界里生活,新的民政制度能真正使中國充滿希望。
《狂人日記》讀后感14《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篇白話文小說,作者是魯迅,原名周樹人,收錄于《吶喊》。
這篇短篇小說塑造了一個狂人的形象。狂人他滿口胡言、神經過敏、多疑焦慮、錯亂偏執等表現了他患有嚴重的精神病,“狂”由此而來。可我們又可以看到,他也不狂,他能對封建社會清醒地認識和批判。他的狂與不狂,造就了他能在這“風雨如磐”的黑暗社會中,敢于向傳統和世俗挑戰,堅決地反抗舊社會。
“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吃人!’”這是狂人,也是魯迅對封建社會本質的發現。它教人“吃人”,卻又寫滿了“仁義道德”,狂人看透了他們的猥瑣和虛偽:“又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子遮掩,不敢直接下手”,吃人時則是“話中全是毒,筆中全是刀”,“獅子似的兇心,兔子的怯弱,狐貍的狡猾”。然而這卻代代相傳:“但是小孩子呢?那時候,他們還沒有出世,何以今天也睜著怪眼睛,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這真叫我怕,叫我納罕且傷心。我明白了。這是他們老子娘教的!”
處于社會底層的人,想吃人,卻又怕被人吃。他們不但不起來反抗吃人的人,反而一有機會還要跟著吃人的人一起吃人,薈薈眾生的愚昧麻木、渾渾噩噩和良知的泯滅,令人驚訝,令人痛心,令人扼腕。
狂人的不滿和不解讓他堅定地反抗著封建,但一個人的力量畢竟太小,于是在最后他發出了“救救孩子……”的吶喊,這撕心裂肺的呼喊聲不只是狂人的,也不只是魯迅的,是全社會的!
《狂人日記》讀后感15在這個短暫又漫長的暑假里,我無意中闖入了狂人臆想的世界。
翻開《狂人日記》,首先進入我的視野的是“狂人臆想的世界”。在這個狂人臆想的世界里有這樣一句話:“狂人發病,旁人側目,家人延醫救治,狂人復原。”大家是否覺得魯迅真的將我們帶入了狂人的世界?
不可領會?不可思議?不可明其所以然?否也。本書的序中有這樣的一段話:“某君昆仲,今隱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學時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漸闕。日前偶聞其一大病;適歸故鄉,迂道往訪,則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勞君遠道來視,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補矣。持歸閱一過,知所患蓋“迫害狂”之類。語頗錯雜無倫次,又多荒唐之言……”
站在我們正常人的角度,或許我們就能夠合理地解釋狂人眼中他人對其的“迫害行為”了。在我的深刻記憶里,有這樣幾個令人心寒、膽顫的情節:“今日全沒月光,我明白不妙。當我看完了這樣的情節,說實話,內心的承重有些讓我無法負擔。這樣的一個狂人,“狂”到不相信社會,不相信親人,甚至不相信有人性的存在,這是怎樣的一種生活背景所造就的杯具?!雖未處在那時,但魯迅筆下狂人“狂行下表層批判”的封建傳統社會,卻令我心顫不止。
膽怯?憤懣?悲哀?而令我真正深思的,正是絕望當中狂人吶喊、呻吟,發出“救救孩子……”的絕望之音。而真正絕望的是不是魯迅呢?我無從結論。但那末尾長長的省略號有意味著什么?或許,這絕望之音是徒勞的,它儼然如將封閉在無法打破的鐵屋子里的將死之人喚醒,使他們感到無法解脫的痛苦。是的,威脅人類世界的絕非地球火山噴發,地殼開裂般的轟烈的自然災害,而是像核武器般有威力,像SARS般傳播快,像地球污染般范圍廣的精神毒害。
站在新的光明的世紀上的我們,更應當像魯迅先生一樣做一位勇士,手拉手,肩并肩,建起防護世界人精神的“大氣層”!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