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讀后感(15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者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者讀后感1暑假期間,閑來無事,從桌上隨手拿來一本《寄小讀者》,翻開書,不經意讀起了其中的通訊五。讀著讀著,心中竟有一絲絲酸楚。冰心奶奶在火車上遇見一對母女,那女兒不住地撒嬌,要湯要水。母親面目藹然,和她談話的態度,似愛憐,又似斥責。這不禁讓冰心奶奶想起自己的母親,臨風偷灑了幾滴淚?;貞浧鹋R行時,姨母問她舍得母親么?她從容一笑,回答:“那怎么舍不得?日子那么短,那邊還有人照應?!笨善鋵崈刃纳岵坏媚赣H,更舍不得母親對自己的愛。
讀著讀著,我的眼睛濕潤了,一種莫名的感動涌上心頭。是呀,有誰能扯斷這濃厚的母子情呢?母親給了我們生命,又把我們養育大,給予我們愛,這種愛是永恒不變的,是溫和的、是細碎的。然而且也正是這種愛時刻圍繞著我們,使我們并不珍惜,有時甚至感到厭煩。
記得有一年冬天,我要去姥姥家玩,臨行前,媽媽不停地叮囑道:“琳琳哪,去了以后,別跟妹妹在院在子里瘋跑,地上的雪還沒融化,另外還結著冰,容易劃倒……”我是屬于那種一個耳朵進,一個耳朵出的類型。一到姥姥家便和妹妹一起在雪地里瘋了起來,一不留神,摔了一個大跟頭,疼得哇哇大哭。這時,我想起了媽媽,要是她在身邊多好啊!又想起了媽媽的叮囑,對我來說是多么重要
啊,母愛是多么珍貴啊!
現在的家庭大部分只有一個孩子,都是“小皇帝”、“小公主”都把自己當作中心,不管母親的感受。同學們,我們是“生在福中不
知福”,試想一下,如果有個孤兒流浪在社會,有誰會對他問寒問暖,又有誰會關心他呢?
地球也是我們的“母親”,我們在它的懷抱中生活,它為我們提供源源不斷的資源和食物,可人們卻不珍惜眼前的一切,不珍惜“母親”對我們的愛。為了自己的利益,破壞大自然,使以前的樹林變成了高樓大廈;以前的綠洲變成了大片沙漠;以前清澈見底的小河變成了臭氣熏天的“黑河”;以前空氣中的花香變成了刺鼻有害的氣體;
以前的聲聲鳥語變成了嗓音……使我們的“母親”身上遍體鱗傷。我們應該珍惜地球母親對我們的愛,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母愛是迷航的燈塔,指引著前進的方向。母愛是冬日的陽光,溫暖著赤子的心靈。母愛是盡職的衛士,保護著幼小的生命。母愛是春天的細雨,滋潤著干涸的土地。母愛是秋天的金黃,展現著豐收的喜
悅。讓我們向冰心奶奶學習,珍惜母愛,回報母愛,贊美母愛!
讀者讀后感2在《讀者》20xx-24期刊物第51頁上看到這樣一篇文章,篇名是《賞識》。字數不多僅469個字,故事也沒有跌巖起伏,平淡中折射出了一個道理。內容是這樣的:
韓國一家大型公司某晚保險箱遭竊,與竊賊展開殊死搏斗的,竟是一名清潔工。
作為公司最沒地位、最不起眼的的角色,作為可以置身事外,或者可以采取其他更為安全措施的人,為了維護公司的利益,愿意拿生命去冒險,于是這家公司的凝聚力成為其他大公司羨慕和猜測的謎。
在給清潔工舉辦的慶功宴上,當然有人要問他動機何在,他回答說:“總經理每次走過我身邊的時候,總會說‘你的地掃得真干凈?!?/p>
答案沒有想象中那么復雜,但是就這“俘獲”人心的一句話,有多少日理萬機、位高權重的管理者想不到去說、不屑去說?慣常的思維是:我付給你錢,你是公司大機器上的一顆螺絲釘,就該好好打掃衛生,這是你的本職。我該做我做到的,你做你該做到的,從交易和管理的邏輯角度來講,這無懈可擊,可是,總讓人覺得少了點什么。
以人相許易,以心相許難,難怪古今帝王的重要一課都是“得人心者得天下”
人情,是我們無論何時何地都會需要和應于珍視的東西。
由此我提煉出了如下關鍵詞:人情、賞識、珍視。
我對賞識感觸頗深。記得去年東方紅學校取經回來,應校領導的安排,為部分中層和語文教師做一“問題導學模式”的講座。面對新領導、教研員、各位同仁,作為一名普通教師要解讀一個模式,心里的忐忑可想而知。盡管我做了充分的準備,中途的互動環節-----解答郭校長的提問還是著實讓我心有余悸,沒想到的是郭校長總是微笑著邊聽邊頻頻點頭,我漸漸放松起來。如果說說此次的講座還算成功,那要歸功于郭校長頻頻傳遞出的賞識的信息激勵了我。至今清楚的記得郭校長總結的第一句話:“小南坑小學真是藏龍臥虎之地”莫高的評價,真誠的賞識,我知道我離“龍、虎”這些佼佼者甚遠,但我有了目標:要做小南坑小學最好的老師,無愧于校長的期望。年過半百的我一名老教師能升騰起如此的愿景,真的源于一股巨大的力量-------賞識。其實得到郭校長賞識的豈止我一個,小南坑小學的許多教師也都在郭校長的賞識中發生著悄然變化……
賞識是“俘獲”人心的一把利劍,好好地利用這把利劍,賞識的看待你的下屬、你的愛人、你的孩子、你身邊的人吧,哪怕他只是把地掃的干凈。不要吝惜贊美和微笑,帶著真誠和尊重,你會發現,回饋你的是你付出的平方、立方……
讀者讀后感3我媽媽曾經說過,讀《讀者》的人是最有品位的人。讀了讀者之后,我既變成了一個有品位的人,有體驗到了做讀者的快樂。
《讀者》是一本雜志,是半月刊。每到一個月的14號和30號,我都會拿著四塊錢,飛奔著去報亭買到最新一期的讀者。讀者是由一片片短小精悍的文章而組成的。每一期的故事,都能給我帶來不一樣的收獲。
有時候,會介紹一些名人背后的故事;有時候,會從一件件小事中體驗出一條條人生哲理;有時候,在那一小塊的地方,會放一首浪漫的詩歌;有時候,會介紹一些新名詞,讓我們從此不再落伍??赐辍蹲x者》,時而開心,時而傷心,時而憤怒,時而感慨……
《讀者》中我和媽媽最愛的板塊——言論。言論是寫一些當今流行的一些話語,或者是講得很有道理的話。一些講得特別好的話我還會把它寫到我的簽名上面。在這一期里,我看到了“職場三定律”:“要么忍!要么狠!要么滾!”他總能概括得很好。還有約翰·列儂說的一句話:“老師問我長大想做什么,我說‘快樂的人’。老師說我不懂問題。我告訴老師,是他不懂人生?!闭娴?,說的太好了,每讀一期讀者,我仿佛長大了很多。
這期令我最深的故事,是一篇叫《微愛情》的文章。不是我早熟,是這篇文章真正的讓我體會到了愛情這個東西。它由十一個小故事組成,來說明了愛情這個讓人無可救藥的東西,說明了愛情的浪漫,我把其中我最愛的一個故事摘抄下來:
“火車上,他拿著手機發微博:‘在火車上,我對她一見鐘情,但她討厭煙味。不知為什么,她一直望著窗外……’他默默地看著她,心想她一定不知道的。過了一會兒,微博上有人回復了他:‘因為窗玻璃上有你的影子?!ь^一 ……此處隱藏7028個字……都要放棄,一點也不想想家人,讓我覺得這種人真是白活了這么多年啊!
我覺得這種事沒什么不可能的,因為我堅信挫折能鍛煉一個人的心,也能就此毀了一個人,也許因為這樣,很多人都想遠離挫折,甚至逃避挫折,當是人人心理都應該明白那是不可能的。
螞蟻的這種精神就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應該像螞蟻那樣不要輕易被挫折而打敗,即使命運將自己避進死角,只要心中有盞不滅的燈,生活就會展開新的出路和生機。
讀者讀后感13此書講了閱讀要跨界,在自己的邊界上在不斷探索,不斷擴大自己的疆域,真正體會到閱讀帶來的美好和快樂。
讀這本書我很快樂,因為書中講跨界閱讀撓的我心癢癢,真想抓緊多讀幾本書。
作者把閱讀比作飲食,分為四種:
第一種閱讀,我概括為讀“有用之書”,以解決問題為目的,比如職業、工作、生活、生理、心理等方面,這一類閱讀作者定義為主食。主食閱讀,又可以稱之為“生存需求的閱讀”。
第二種閱讀,不以直接解決問題為目的的閱讀,比如:文學、哲學、科學、歷史、藝術。作者把這一類閱讀定義為“美食”。美食閱讀,又可以稱之為“思想需求的閱讀”。
第三種閱讀,是工具書,以字典為代表,還包括百科全書、地圖等這些書籍,作者認為這一類閱讀像飲食中的蔬菜、水果。蔬果閱讀,又可以稱之為“工具需求的閱讀”。
第四種閱讀,我概括為讀“無用之書”。以興趣為目的,純粹為了娛樂、消遣,比如:武俠、推理、言情等小說、漫畫、寫真集、八卦內幕等等,很像是飲食里的甜食或零食。甜食閱讀,又可以稱之為“休閑需求的閱讀”。
看書和飲食一樣需要營養搭配。
書中用了一些篇幅來講教育與學生階段的閱讀,我談談我的感受,重點來講下目的與手段。
書中提到學習是目的,而考試是手段,考試是為了檢驗有沒有學會,所以只要學會就好。何為學會?把詩詞一字不錯的背誦下來?這不是學會,是死記,學會是領略到其中的美,并能靈活運用,就是學以致用,知行合一,所以學完就得立馬用??涩F在本末倒置,考試是目的,學習是手段,就像爺爺變成了孫子,孫子變成了爺爺,這是不正常現象。為了考試而學習,會很痛苦,現在中國的學生就是這樣,悲哀!
再往前邁一步,考試是為了什么?為了分數,考高分才能上好大學,上大學又是為了什么?為了文憑,那一紙文憑。沒有文憑,好工作特難找,這又是一個怪圈,目的與手段的倒置,這社會充滿了怪誕荒謬。把工作做好的前提是工作能力,而不是文憑。大學里是分專業的,而大學生畢業后找與專業對口的工作可以說不是大概率事件。當然,有人說上大學并不是為了學好專業,而是有其他很多更重要的因素,我不否認,但這些并不一定非在大學里學啊。
現在科技這么發達,在網上就可以上麻省理工大學的課程,有人說線上不如線下效果好,那線下也有許多課啊,為什么非要去正規大學上學?這又繞回來了,還是為了文憑。
讀者讀后感14同學給我推薦了一本德國本哈德。施林克的中文譯本《朗讀者》。讀完這本書的感受,用一個簡練而準確的詞來形容就是“掩卷沉思”。就像看完一場好電影,走出影院,心仍停留在銀幕上的某個場景,又或者聽完一張唱片,關掉機器,依然余音繚繞一樣。合上《朗讀者》就是這種感覺。我并未能像書的結尾說到那樣——每一個讀者都會把它一夜讀完,畢竟書中涉及的歷史、道德、情欲、倫理等問題很復雜,讓人陷入深沉的思考難以自拔。
二戰后生活在柏林的15歲少年邁克患上了猩紅熱,他坐車到很遠的圖書館中找尋自己愛看的書籍。邁克有一次在路上病發,漢娜將他送回家,兩人開始漸漸交談起來。病好的邁克,回到了漢娜所居住的房間,而兩顆同樣寂寞的心,此刻交匯在了一起,15歲的邁克和35歲的漢娜發生了一段驚世駭俗的忘年戀,此后漢娜總是讓邁克為她朗讀,在邁克的朗讀中,漢娜像個孩子似的時而痛哭,時而大笑,那個夏天,邁克滿16歲之前的那個夏天,是他們一生中最短暫最快樂最不能忘懷短暫時光。相愛容易,相處太難。漢娜最后離開了邁克。而邁克再一次看見漢娜是在對二戰戰犯的審判席上。漢娜作為主要戰犯被判終身監禁。在漢娜終于特例獲釋時,長大的邁克再也沒有當年的激情。而冷漠的邁克也讓此時白發蒼蒼的漢娜心灰意冷,最終選擇了在監獄上吊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很顯然,這部小說具有著存在主義的背景,作者力圖揭示外部世界的黑暗混沌和人類的自身永恒的孤獨,盡管對人的前途看得未免過于黯淡,但卻異常深刻,又一次讓我們認識到了人類生存的悲壯——人類的精神追求、人的高貴和尊嚴永遠不可能用定量化的標準來衡量,無論是道德還是法律,無論我們目前對這些是怎樣的依賴,能夠拯救人類自身的也許只有漢娜那種與生俱來的對朗讀(也即閱讀)的最純凈、最執著的追求。
一本好書,就是一味具有神奇特異功能的藥,喝下去,能讓你看到自己五臟六腑都是透明的,還能看到外面的世界,包括美的,丑的,強大的,弱小的,宣讀著的,沉默著的,也全都因照透了陽光而無所隱藏。
讀者讀后感15別讓不好的家境當成你變成好孩子的阻力,而是要讓它成為你的動力。
父母不會站在原地等你。
因為時鐘的滴答聲而睡不著,這是一個缺乏安定感的自己。在不知不覺中睡著,而不在乎時鐘的聲音,就等于與它合二為一,變為一體了。
當我們為奢侈的生活而疲于奔波的時候,幸福的生活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了。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學問要不知足。
唯有內外都柔軟,沒有預設立場的人,才能一心一境,情景交融,達到一體心的境界。
兩手空空的時候,我們因為不怕失去,無畏的進取著,而一旦我們獲得了某些果子,就變得怕失去,于是在享受安逸中變得慵懶,并漸漸失去創新的勇氣。以至于,當安逸漸漸成為雞肋,我們就會陷入食之無味,棄之難舍的尷尬境地。生活的意義不應該是對安逸的享受,而應該是,充滿快樂,每一天都能燃燒著生命的激情。
當安逸成為雞肋,舍棄安逸不只是勇氣,更是一種睿智。
一位畫家,為坐在馬路邊正在乞討的一位乞丐畫了一幅臉部素描。起初,乞丐并沒有認出紙上那個神態自信、倨傲不羈的人就是自己。當畫家向他指明后,他顯然十分震驚。半晌之后,他語氣堅定地告訴畫家:“如果這就是您眼中的那個人,那他就一定是將來的我?!惫?,若干年后,再次出現的他已經獲得了事業上的成功。
這是《讀者》刊登的一則短小精悍的小故事。述說了這樣一個發人深省的人生哲理:自信,可以讓人生更加精彩!
人生的旅途上,本來就布滿了荊棘,能否抵達理想的高地,就看你有沒有勇氣穿越過去。而這勇氣的組成因素中,最為關鍵的當然是非自信莫屬了。你盡可以先別想著前面的路有多么難走,而要相信:我一定能走過去!然后鼓足勇氣,大步向前;而不要紅著臉,靦腆地自言自語:“我不行。”如果你不去做生活的主人,那你只會成為自卑的仆人!將在懊惱與嫉妒中消逝自己的青春。相信自己,闊步走進荊棘叢吧!當你傷痕累累地走出來時,溫暖的陽光將會灑滿你的全身,每一個毛孔都將感受到金色的喜悅。只有經歷過苦難的人才會懂得:信心對于成功是多么重要。所以,請大聲告訴自己:“我能行!”
文檔為doc格式